据《青年报》报道,因占道逼走公交而闻名沪上的“彭浦夜市”被取缔后,近日传来“复活”消息。青年报记者从昨天召开的本市无序设摊综合治理工作媒体通气会上获悉,“复活”的“彭浦夜市”是由一部分原来无序设摊的彭浦夜市老摊主组成,在位于宝山绿地新都会商业广场的夜市里有序经营,从“游击队”变为了“正规军”。类似这样通过疏导、改造、新建,打造出的沪版“士林夜市”今后将成为本市治理无序设摊的措施之一。
现场
彭浦“游击队”成正规军
四五个平方米的固定摊位,老板胸口挂着上岗证,服装、玩具、烧烤分类经营,这就是位于共和新路共康路交界处的绿地新都会数千平方米露天广场上的“夜食尚”夜市,而夜市的老板们,大多数是从被取缔的“彭浦夜市”转战而来的。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绿地新都会是宝山新的商业地标,今年5月1日正式开张,至今已有2个多月,目前摊位有近百个。多名摊主表示,在这里摆摊的很大一部分是从“彭浦夜市”转战而来的。经过近3个月的经营,这里的人气正在逐渐聚集。
不少摊主表示,这里靠近地铁1号线共康路站,周围有不少居民区,不担心没人气。现在是正规经营,不像以前那样有扰民和占路的问题,也不用打一枪换个地方地过日子了。
在昨天召开的本市无序设摊综合治理工作媒体通气会上,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鲁建平就专门提到了彭浦夜市“复活”的例子。他表示,夜市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市场需求,所以仅仅靠取缔并不能解决问题,目前本市采取的办法主要是“入场入室”的疏导,而从源头的商业布局上就将“夜市”引进,“复活”的彭浦夜市就是一次探索。“新建的商业广场可以集聚人气,市民有消费的需求,摊贩们又可以正规经营,一举三得。”
调查
全市共283处设摊集聚点
近期,市绿化市容局牵头对上海外环线以内11个区、112个街镇的设摊情况开展了一次摸底排查。排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市设置的设摊疏导点共有69处,容纳摊位3990余个;占道时段经营的设摊控制点共有110处,容纳摊位数5290余个;街面无序设摊集聚点共有104处,涉及摊位7260余个,其中浦东、宝山、普陀区数量较多。
在总计283处设摊集聚点中,主要经营农副产品和水果、日用百货类占75%左右,经营餐饮包括夜排档的占25%左右。出现的原因中,60%是需求与供给有落差,相关区域商业设施规划布局有所缺失;约20%是棚户区及待动迁地块外来人口集聚,管理较为随意;还有20%是由于相关区域农贸市场价格偏高,引发“菜场尾巴”的出现。
摸底排查显示,104个街面无序设摊聚集点的问题较为集中,部分集聚点与交通安全、市容环境和市民生活等矛盾较多,亟待整治。
措施
“士林夜市”模式将得以借鉴
8月1日起,由市绿化市容局、市商务委、市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共同起草的《关于本市进一步加强无序设摊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正式实施。人民广场地区、徐家汇地区等26个重点区域和90条交通主干道被列为严禁设摊区域,中心城区22个街道(镇)为设摊严控区域,其他为设摊控制区域,分类管理。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陆月星昨天表示,上海还将依法取缔一批城市无序设摊聚集点,改造设置一批临时设摊集中疏导点,规划建设一批商业服务网点。
因商业网点不足无法满足居民需求的区域,将鼓励街(镇)充分利用闲置仓库、厂房资源等暂闲空地,建设过渡性的设摊点,探索设立假日市场、跳蚤市场,或者开设临时钟点市场。据悉,今年全市已有36处便民疏导点列入了市级设摊治理疏导建设和管理项目,其中14处新建,22处改建。
最根本的是从源头上规划建设一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网点不足的问题。据悉,目前华师大、上大、上海金融学院、杉达学院、上外、同济、建桥学院7所高校食堂正在推广延长夜市,全市10所部属和58所市属地方学校也将跟进。标准化菜场和标准化大众早餐门店今年将继续建设。虹口的吉祥菜场、三角地菜场以及嘉定、杨浦等区也在开展食品摊点及夜排档试点。
“无序设摊疏导点也是临时的,最终还是应该以规范网点布局替代。”陆月星表示,如最近火爆的台北“士林夜市”模式就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在有需求的地方,让夜市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得以正规化,摊主申请加入,可以有序管理,也方便了市民。”他透露,目前北外滩地区结合自身建设已经对于“士林夜市”的引进有了明确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