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报载,未来几年广州将投资8282亿元用于12大工程,共28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是投入到交通基础设施,而且这些项目都要求在2016年前建成或启动。显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意味很明显。
从理论上来说,近两年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中国进入中速发展阶段后,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毕竟,作为发展中国家,还有许多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和完善;而外需持续不振、消费难以跳跃式增长都增强了这种看法的合理性。
就广州而言,“保三”依然是主导政府行为的一大动力。而广州交通压力很大、政府自认负债率可控都增添了这种动力的能量。
根据官员介绍,8000多亿元投资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中央和省级政府主导,重点投向机场、铁路、城际轨道等交通设施建设;二是由企业和社会经营性投资,如能源、环保和高速公路等方面;三是广州市、区两级政府主导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约占4500亿元。具体来看,广州地方占比似乎不高,只有一半多点的投资由广州市、区主导,而至2014年1月,广州市政府债务为2931亿元,好像还有借债的空间。
通常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投资是重要的、往往也是主要的。前不久,广东省开放许多投资领域给民间资本,但对于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项目,要没有政府投资民间资本就不进入,要没有政府许可收费民间资本也不会进入。因此,无论是BOT还是政府直接投入部分资金,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都责无旁贷。
确实,广州正在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融资渠道较多,社会资本也较充裕。但近一年来经济形势较为低迷,效益好的企业不多;金融机构也偏谨慎,银根仍然较紧。在独资、合资合作、资产收购、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购买政府债券、投资基金等不同方式中,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目前可能性较大的也许是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购买政府债券等,而地方政府发债也是受限额控制的,因此,BOT或BT可能还是主要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在8000多亿元投资中,交通领域占大头,航空、港口、铁路、高速路、城际城市轨道交通等五项交通领域的投资总额为5548亿元,占总额的近70%。其中,城际城市轨道交通一项就高达3267亿元,占总额的近40%。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这些投资的合理性。一方面,广州交通拥堵压力越来越大,各种治堵措施都不如增加大运力交通工具来得更直接;另一方面,广州要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省会等核心作用,建立“双港双快”(空港、海港、快速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为主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是非常关键的。
当然,最后还是要落到债务的可控性上。对此,官员表态,三年来政府债务增加500亿元左右,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情、增加的产业更多,况且这些债务都有详细的还款计划和消化方案,债务存量控制得很好、来源非常安全”。也就是说,债务总量是有控制的,还债计划是有保证的,而由于基础设施改善而带来的新增产业还可以贡献还债的收益。不过,政府放心是一回事,要让民众放心,还应该定期对这些投资进行说明。
(责任编辑: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