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起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亮点进行解读 如果您对新《总规》有话要说,欢迎拨打本报热线96333
制图/赖立
交通升级
城区道路
构建“井字+环形”快速路系统,形成“十八横十六纵”的城区路网骨架,城区道路网平均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
轨道线网
建成7条轨道交通线路,线网规模达260公里。
交通枢纽
将黄花机场和长沙火车南站定位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长沙火车站、城际铁路金桥站、汽车西站、汽车南站等为区域级客运交通枢纽。
铁路建设
建设京广铁路货运外移线,未来要把铁路货运迁出主城区。
划定生态控制线、构建“井字+环形”快速路系统、打造多层级交通枢纽体系……昨日公布的《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总规》)勾勒了2020年之前长沙发展的新蓝图。昨日,市城乡规划局总工程师王慧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生态文化保护、综合交通、产业发展三大亮点予以重点解读。如果您对新《总规》有话要说,欢迎拨打本报热线96333。
生态文化:划定生态控制线
“山、水、洲、城,既包含了自然资源,又包含了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长沙最宝贵的空间资源,对于构筑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结构至关重要。”王慧芳表示,山、水、洲是大自然为城市定下的基本空间结构,城市形态不过是以此为基础不断演化而形成的,历史文化则积淀成城市的底蕴和风姿。
新《总规》在规划区范围内划定生态控制线,范围包括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坡度大于25%和相对高差大于50米的山体、主干河流、重要水库以及对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除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公园、农村居民集中点、农林牧渔生产必要的临时配套设施以外,禁止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行为。
在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面,新《总规》中增加了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市域内历史文化依存的“三山、九水”自然生态环境,并增加对彩陶村等历史名村和西汉长沙国王陵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
划定历史城区,重点保护历史城区范围内整体风貌、重要街巷格局和历史街区等,控制建筑高度,加强天心阁—岳麓山视线走廊的规划控制。完善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保护,在原有太平街一处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新增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并划定4处历史地段的保护,分别为开福寺历史地段、西文庙坪历史地段、省立一师范历史地段、化龙池历史地段。
综合交通
建设京广铁路货运外移线
随着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城际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长沙人越来越体会到长沙作为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而在未来几年,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围绕提升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新《总规》优化了城区道路网结构和级配,构建“井字+环形”快速路系统,形成“十八横十六纵”的城区路网骨架,提高支路网密度,使城区道路网平均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修改轨道线网规划,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客运交通系统,规划到2020年,长沙城市轨道交通建成7条线路,线网规模达260公里,公共交通承担城区全部客运量的35%,其中轨道交通承担公交客运量的40%。构建多层级的交通枢纽坐标系,将黄花机场和长沙火车南站定位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长沙火车站、城际铁路金桥站、汽车西站、汽车南站等为区域级客运交通枢纽,五一广场站、侯家塘站等为城区换乘交通枢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铁路货运线在长沙穿城而过,在新《总规》中提出建设京广铁路货运外移线,未来要把铁路货运迁出主城区,这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减少拥堵将大有裨益。
产业发展
新增南部综合发展带
新《总规》优化空间布局,在都市区构建了“一轴两带多中心、一主两次六组团”的空间结构,其中一轴是湘江发展轴,两带是北部发展廊带和南部发展廊带。
王慧芳表示,这是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园区集中在北部发展带上,经开区、高开区、浏阳的两个园区、宁乡的金洲新区等全在这条带上。新《总规》将北部发展廊带定位为传统产业集聚地带,将来要做的是如何整合和提升。南部发展廊带上有高铁组团、省府片区、洋湖片区等,这是此次新增的发展带,将是一个现代服务业集中的发展带,未来将有集聚和吸引资本的能力,也将服务长株潭区域。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