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青海县域经济欠发达且发展差距大。当前,省委科学谋划全局,抓住青海发展这一最大短板,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战略,是治青理政的固本之基,意义深远。为此,提出推动青海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依托理念先行。表象是发展差距,根子是观念落后。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发展县域经济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也是检验地方政府创造性贯彻执行省委省政策决策成效的标尺,必须消除“等靠要”思想,树立“干创闯”观念。二是树立“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理念,拉长产业链条,变点式带动、资源驱动为链条拉动、创新驱动,推动发展路径由粗放低端向精细高端转变,由“挖矿石卖原料”到“强产业做链条”转变。三是转变思维方式。举办县域经济发展高级培训班,重点培训县委书记和县长;引进外脑,推行干部异地挂职交流,与发达地区互派经济口的厅处级干部挂职3年以上;建立与中央金融机构干部中长期挂职交流机制,解决与金融机构总部沟通不足、方法不活、创新不够的问题,把青海变成金融创新的试验田。
第二,依托规划引领。发展县域经济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一是制定规划。编制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依托现有资源,确定整体思路、重点举措和目标任务,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形成错位发展、层次鲜明、有序竞争、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二是统筹规划。把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城镇化建设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多规合一,防止相互脱节、相互掣肘,形成规划一盘棋。三是评估规划。对规划实施进行综合评估,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进行修订,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第三,依托特色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质就是特色经济。必须把握县域环境、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特色竞争优势。一是选择特色发展模式。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特色资源、主导产业等对县域进行分类,制定发展方向,明确发展模式。二是发展特色产业。这是核心内容。依托县域特色资源禀赋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有活力、发展快、个性强的特色县。
第四,依托园区集聚。园区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以园区为载体,以“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为目标,高起点规划好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不断壮大现代工业规模。当务之急是延伸现有偏粗偏短偏重且以提供原材料为主的产业链条,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批龙头企业、一群配套企业、一个区域品牌”的思路,做到横向联合和纵向延伸,提供终端产品,尽量避免低端初级原材料直接输出。二是丰富园区发展类型。在有条件的县域可以发展制造园区、商务园区、物流园区、创业园区,不断推动园区经济逐渐向多功能、专业化、多类型发展,发挥集聚效应。三是创新园区发展方式。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应当突破行政地域边界,以产业布局为主导,在更大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县域的协作。
第五,依托政策引导。县域经济发展不是搞政策洼地,不是要政策、争优惠、抢招商、占资源跑马圈地,而是总结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效应的好经验。一是加强政策研判,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用足用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发展、扩内需等一系列政策,进行整合使用,发挥综合效应。二是执行好各项具体政策,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产业、土地、税收、信贷、投资、科技、人才等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各类要素向县域经济转移集中。三是借鉴外省好的政策办法,强化政策竞争意识和政策创新意识。比如,广东的循环经济政策、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都可借鉴。
第六,依托金融做大。金融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搞活县城经济的关键。要推动金融服务重心下移、下沉、下放,实现金融贴近县城、贴近小微、贴近“三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一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推进财政与金融资金的互助联动,争取信贷支持项目落地。二是采取差异化信贷政策,推进县域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发展普惠金融,适度提高小微企业、涉农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三是健全金融服务网络,设立县域贷款公司和专为县域经济服务的民营银行,引导私募股权投资“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试点发行县域企业集合债券。四是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区域性股权、产权市场和各类资本要素市场。
第七,依托人才支撑。人才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低端初级原材料技术含量低,对科技、人才要求不高,而高端产品科技含量高,高科技人才缺失是青海产业不能延伸的最大掣肘。一是建立健全县级人才培训、考核、评价、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县级科技人才储备档案库,为县域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二是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急需科技人才目录,有针对性地引进外地人才和智力。三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人才到县域开展科技咨询、技术开发、项目合作等帮扶活动。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第八,依托改革发力。深化改革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条件。一是推行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探索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配套制度,形成新的人口集聚区、产业集中区和创新创业活跃区。二是以简政放权为重点提高行政效能。进行“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权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服务模式,将服务拓展到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全过程。三是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改革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科技研发应用制度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体系,财政直接下移到县,增强县级财政能力。四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行科学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金融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
第九,依托考核奖惩。强化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责任,提高领导县域经济工作的能力。一是制定考核办法。将中央和省属企业除外,从经济总量、市场主体、引资规模、经济结构、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指标进行科学设计和具体量化。二是因地制宜分类考核。实施差别化考核,根据各县所处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发展定位的不同,考核不同内容。三是合理运用考核结果。公布年度考核评价结果,对被评为前三位的县区,给予表彰;对排序后三位的县区,取消评先树优资格,对党政领导进行必要调整。
第十,依托组织保障。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保证。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青海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指导。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必须选好配强县级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好“一把手”。三是发挥好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引导经济发展,整合分散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四是凝聚发展合力。各级部门应关心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资金引进、项目审批、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配合,共同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作者单位:省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