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新体系

2013年07月30日 16:26   来源:山西日报   岳晋峰

  阅读提示

  县为国之基。县域经济作为最具活力的板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实践证明,用好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是壮大县域经济关键所在。

  今年3月13日,为了体现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凝聚干事创业的合力,我省出台了《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实施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是省委、省政府结合山西省情特点,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举措。

  7月18日,在新考核评价体系下,25个县(市、区)脱颖而出,受到表彰。《考核办法》意义何在?标准是什么?创新在何处?对县域经济发展将起到哪些促进作用呢?

  论英雄不唯GDP

  4大类指标体系提供动态参照坐标

  《考核办法》分6章22条,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等4个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评,引导各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体系中既有城市和农村的交汇点,又是宏观与微观的衔接点,为全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动态的参照坐标。可以说这样的综合考评,不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考评,更不是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

  在经济发展方面,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粮食总产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等9项,突出体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总量指标的翻番要求,同时也从总量、人均、速度三个方面反映县域经济的实力、活力和潜力。

  在经济结构方面,包括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乡村劳动力比重、城镇化发展水平等5项,主要反映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重点工作任务的实绩。

  在民生改善方面,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指数、新农保参保率、城镇社会保险参保率、初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中等职业教育覆盖率、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注册护士数、农村自来水入户率等12项,重点突出省委、省政府重点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健康水平的发展要求。

  在资源环境方面,包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地量、年度造林合格面积任务完成率、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水资源利用综合指数、环境保护综合指数等6项,体现建设“两型”社会的本质要求,反映县域“绿化、气化、净化、健康”的工作成效。

  省统计局负责人表示,经济结构指标主要考虑产业转型问题,资源环境指标主要考虑生态保护和修复问题,民生改善指标更是与综改试验区建设中改善民生的任务直接对应。因此,实施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就是要引导各地围绕综改试验区建设四大任务,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加快转型跨越。

  充分考虑县域差异性

  兼顾公平性可比性,准确考核各地政绩

  综观传统的经济工作考核,有着考核指标多而全、重点不突出、权重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考核结果含糊不清,难以公正、准确地反映实绩。而此次《考核办法》,首先在分类上增添了多种尺度和方法,充分考虑到县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取向。

  省统计局负责人表示,此次分类考评按照发展取向、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进行复合分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县域分类进行动态调整,每三年一次。从考评的标准或条件来看,简单明确,易于理解和接受。

  《考核办法》将119个县(市、区)分为4类:第一类是23个市辖区,主要考虑市辖区与县(市)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取向;第二类是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主要考虑各县不同的发展基础;第三类是22个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煤炭大县,普遍财力较强;第四类是38个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煤炭小县或无煤县,财力普遍较弱。

  在综合排序上,分别按照20%左右的比例选取本类县区中排名靠前的县(市、区)进行表彰奖励。具体办法是,对22个A类县(市)综合考核评价前5名,38个B类县(市)综合考核评价前8名,36个C类县综合考核评价前7名,23个市辖区综合考核评价前5名给予表彰奖励。

  不难看出,《考核办法》在每一类的综合评价和排序中,既保证了考评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比性,也避免了不同基础、不同特点、不同发展取向的县域进行盲目比较,使先进县(市、区)对于同类县域具有更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由于不同县域之间发展基础的差异性,基础较弱县区即使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在短时间内可能也无法跻身表彰范围。为了鼓励后进县区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强赶超意识,《考核办法》在表彰奖励强县的基础上,增设了“争先进位奖”,对于4个类别中各取1个名次进位最快的县进行表彰。

  为体现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和城乡居民增收尤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性,《考核办法》还设有一票否决制,比如煤矿、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消防等行业领域发生1起重大以上 (含重大)责任事故的,或其他行业领域发生1起一次死亡6人以上责任事故的;未完成上级下达年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不达全省平均水平的……

  挤掉考核数据“水分”

  增量质量均衡体现,真实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考核办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测算和调研试点,提出指标权重分配方案,重点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同步推进县域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发展导向。

  省统计局负责人介绍,《考核办法》权重分配更加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体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个民生改善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农民收入是决定性指标,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绝对量、增速权数合计,A、B类县达18%,C类县(贫困县)达20%,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达10%和12%。

  二是体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人均、增速等主要指标的翻番要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人均、增速权数合计达到25%;

  三是体现工业新型化、特色城镇化和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城镇化发展水平”权数达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权数,A、B类县(市)为3%,市辖区达5%;

  四是体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约束性指标的硬性要求,能耗指标(绝对量和降幅)权数达4%,环境保护指标权数达5%,水资源利用指标权数达4%。

  在县域4个类别中,民生改善方面的权重都超过了经济发展方面的权重,尤其是贫困县类别中,民生改善方面的权重达37%,超过经济发展方面10个百分点。

  由于考核评价指标设置全面客观、方法科学公正,程序规范严谨、措施保障有力,因此,考核评价结果能够基本反映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同时也会毫不留情地反映出存在的差距。

  此外,虽只针对119个县 (市、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间接地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进行了考核。单个部门提供的分市、分县原始数据反映了本部门的工作水平和业绩,一定程度上也是部门工作的展示。因此,通过跟踪整个考核评价全过程,不仅可以从纵向了解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差距,还可以从横向了解部门工作的优劣,一举多得。(记者 岳晋峰)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