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援青,助力青海创新发展

2014年08月27日 09:38   来源:青海日报   

  今夏,一股强劲的科技之风吹上高原。

  第二次部省会商、科技援青机制形成,为我省借助外力、带动内力、挖掘潜力提供了新平台,带来又一新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我省科技投入的持续大幅增长,科技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但是技术是短板,人才是瓶颈的问题依然较大范围的存在。

  2011年10月青海省与科技部正式建立并启动部省工作会商制度,明确从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和发展、推动农业信息化及高原农牧业快速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推进可持续发展三方面重点支持青海经济科技发展。通过省部一把手直接会商工作机制,建立了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的绿色通道。自启动部省会商以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支持我省项目460项,资助经费17.36亿元,其中,科技部立项357项,资助3.87亿元;金太阳工程、国家自然科学资金等项目103项,资助13.49亿元。重点推进了青海新材料、新能源、生态农牧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为青海经济实现“调结构、上水平、转方式”,推动特色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初,科技部提出“科技援青”并着力推进,集中全国科技力量,支持青海省的科技发展,以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同时,青海省科技投入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拨款每年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为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叠加与裂变

  青海,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限制加剧、产业链条短缺、产业竞争力存不足等多重挑战,肩负着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和加快发展等任务。因此,青海必须更主动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尽快完成由资源、资本等低端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青海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任何时期、任何地方都更加急迫。

  积极推动科技部和各兄弟省市科技资源优势与青海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有效对接,不仅仅是优势的叠加,更是各项要素的发酵与裂变。

  在科技部支持下,我省积极打造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2011-2013年,盐湖特色产业集群获科技部立项21项。围绕柴达木盐湖优势产业,攻克了我国盐湖低品位钾矿开采工艺技术,实现了“再造2.4个察尔汗盐湖”。同时,海西国家盐湖特色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渐成规模,目前已构筑钾盐、精细化工等五大产业体系、八大类产品,基地内集聚企业498家,已建1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技术创新联盟等在内的国家级科技平台。

  在部省共同推动下,我省已基本形成以西宁和海西为重点的多晶硅冶炼—多晶硅铸锭—单晶硅拉晶—切片—电池片—光伏组件—青海光伏电站终端市场的完整产业链。目前,我省已成为大型并网电站建设规模最大的省份。

  以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发展为切入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省建成的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基地,2013年我省2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1家省级园区总产值达到90.97亿元,占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的近30%,区内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近一倍。同时,推进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开发以及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青海省草原畜牧业第一大州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在部省共同推动下,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截止目前,海南州实验区累计整合国家和省、州、县等各类建设资金48.47亿元,累计治理退化、沙化、黑土滩及鼠虫害等草地2543.25万亩、建立优良牧草种籽繁育生产田36.85万亩,建植人工造林种草252.75万亩,生产加工草产品305万吨,保护天然草地3000万亩以上,游牧民定居及安置生态移民18185户, 100%的牧业村建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海南州副州长豆本加说,通过多年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对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牧民收入增长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加速了海南州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农牧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已建立了1个省级信息服务平台、710个村级科技服务站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覆盖5个县17万农户和350家农业企业,被列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省份;建成国家高新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创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等22个国家级科技平台,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建立健全三项机制,推进三项重大改革试点”的总体思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深度融合创新驱动

  随着科技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科技援青工作座谈会的举办,科技援青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13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要“统筹推进科技援疆援藏援青工作。”动员全国科技资源和力量,支持青海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青海也以此为契机,主动与对口援青省市的科技部门联系沟通。科技部顺势提出了科技援青“6+6”的大思路,在原有科技援青6省市的基础上,又增加广东、四川、湖北、安徽、陕西、甘肃6省,对青海6州两市开展全覆盖的科技援助。

  在援青工作座谈会上,对接促成了116项科技援助及合作项目。现场签约10项,包括: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电工所签署的青海省光伏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签署的青海省光伏发电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签署的青海省光热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项目;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签署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项目;青海拓海新材料有限公司和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签署的纳米氮化硅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项目;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的枸杞、沙棘精深加工及产品开发项目等,涉及资金超过20亿元。

  青海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但创新资源相对匮乏,产业链条较短,企业竞争力较弱。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全国科技系统与青海省的共同努力。为此,科技部将牵头相关省市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在青海光伏电站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低成本信息技术等国家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实施,以及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技术升级项目组织,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

  据了解,今后几年,科技援青的方向:一方面需要青海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在青海资源优势领域重点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研发基地,充分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作用。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解决青海长久发展的根本问题,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借势引力,营造科技援青和合作项目落实的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集聚资源,确保科技援青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以自信开放创新以及“五个特别”的青海精神汇聚党中央、科技部、兄弟省市对青海的援助支持,集聚全国创新要素,集成科技力量和资源,青海生态立省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