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央视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揭晓 袁隆平当选

2014年12月24日 13: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李金磊

  “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推选活动”评选结果于24日揭晓,袁隆平等10人当选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此次推选活动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联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举办。

  经过三轮评审,活动推选委员会从84名有效候选人物(含个人和团队)中,评选出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和三大“科技创新团队”。

  其中,曲道奎、王坚、贾利民、邓中亮、舒跃龙、张红文、袁隆平、李兰娟、乔杰、戴建武当选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国防科技大学天河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团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团队荣获三大“科技创新团队”。

  据悉,“科技盛典——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推选活动”颁奖典礼将于12月30日晚19点50分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首播,获奖科学家每人将在节目中做3分钟的精彩演讲。

  此外,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还将特别策划推出大型系列科技纪录片《创造:科技的力量》,第一季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在科教频道晚间9:00档推出,首批共播出16集,每天两集连播。

  附:获奖人和团队简介

  曲道奎

  他带领的团队,创造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的88项第一,研发的机器人遍布全球15个国家。2014年,他首创了40吨“重载双移动”机器人系统,又以20千克大负载真空机器人领先全球。他和他的团队用满满的创新自信,书写着中国机器人发展的新篇章。

  王坚

  他领导计算机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中国人自己的云计算核心技术——“飞天”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2014年,中国的云计算触发了金融、民生、智慧城市等众多领域的变革。

  贾利民

  2014年,由他参与组织实施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取得丰硕成果,CRH380系列高速列车在华夏大地飞驰;由他主导的高速列车“普系化”技术平台研发取得重要突破。他和中国的高铁科技团队,以世人注目的速度打造出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邓中亮

  2014年,他领衔“羲和”系统导航定位技术,使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达到室内一米;这一技术成功应用于全国16个省和3100个大型商场、场馆,赢得18个国家的采购订单。他助推北斗,随梦前行,构建“天地一体”。

  舒跃龙

  他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流感监测网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并通过研发诊断试剂成功防控了疫情。2014年,他又发现感染人类的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H10N8。

  张红文

  他主持我国巡航导弹的发展战略研究和重大项目研发工作,技术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反舰巡航导弹跻身国际先进行列,2014年他和团队在巡航导弹的突防技术方面又取得新突破。十年攻关路,矢志报国情,巡航导弹成就航天强军梦!

  袁隆平

  2014年,他和团队选育出的超级稻良种“Y两优900”在湖南的4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历经17年,他带领团队用超级稻创造了地球上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产量新纪录,他的“禾下乘凉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李兰娟

  科研人生,守护生命,只为摘掉中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她创建了新的人工肝系统,有效降低了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死率;2014年,她进入“感染微生态”全新研究领域,为全球肝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乔杰

  她建立了首个人类女性个人的遗传图谱,并在2014年将新的单细胞扩增技术成功应用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让患有先天遗传缺陷的夫妇拥有了健康的孩子。

  戴建武

  2014年7月17日,世界上第一例应用再生材料修复子宫内膜技术诞生的婴儿在南京呱呱坠地。新生命的降生见证了他和他的团队在再生医学产品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上,有了重大进展,实现了组织器官再生的梦想。

  国防科技大学天河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

  2014年,他们连续开展高性能计算应用研究开发,第四次登顶世界超级计算机榜首,为国家多领域重大科学研究和多行业应用做出巨大贡献。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团队

  2014年11月,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验证了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相关的关键技术,为全面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团队

  他们劈波斩浪,航行六万海里;他们打破了新建科考船从下水到完成设计科考能力2到3年的世界惯例,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科学考察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