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3青洽会:科技创新 经济转型添翅膀

2013年06月09日 15:04   来源:青海日报   贾明

  “十二五”是我省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盐湖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以及生态产品供给基地,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推动以独特资源为主导的青海特色经济在绿色发展中转型升级。

  国内外工业化的历程表明,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把知识、技术转变为物质财富,形成了规模产业,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事实表明,在过去的一年里,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两新”目标,大力实施“三区”战略,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361亿元的50个重大工业技术进步项目,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节能减排降耗、关键技术研发和现代物流业等领域,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是我省科技创新的重点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使我省的综合科技水平在全国排位上升到22位,科技贡献率提高到45.8%。

  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青海如何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正如青海省科技厅厅长解源所说,如果墨守成规,用落伍的思路开展工作,那就永远发达不起来,必须蓄创新之水,行科技之舟。在科技创新战略方向上,要结合青海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情,重点在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和民生经济等四个方面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

  近年来,我省通过集成全国科技资源,解决了一批制约青海资源勘查和综合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等关键技术难题,过去那种粗放、单一和割裂开发资源的生产体系,正在逐步被盐湖、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相互结合开发、上下游企业之间有效组合、产业链条逐渐延伸的循环经济体系所替代。依托实施生态畜牧业重大科技专项,在海南、海北、黄南等地相继建立了“合作社+牧户”的羔羊产业化生产模式、“公司+牧户”的种草养畜生产模式、“牧场+牧户”的服务模式,过去以游牧为主、单纯靠天的低效、高耗的传统畜牧业模式开始向天然游牧与短期人工舍饲育肥有效结合的现代有机生态畜牧业模式转变。

  在青海湖畔甲乙村、贵南和果洛移民村等建设了太阳能取暖、牛羊粪沼气做饭、太阳能与风能结合发电的科技示范项目,多能互补的可持续绿色能源体系延伸到了广大农牧区。在玉树重建科技示范第一村代格村,110户CL建筑体系牧民住宅融合了藏族民族风格与建筑节能技术,集成了水、电、气、信息等实用技术和配套工程,具有抗震、节能环保等功能。在我省正在建设的2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2个国家级园区,园区累计实施各类推广及产业化项目242项,引进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57个,开发新产品135个,新品种示范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园区产值达到61.5亿元,有效推动了绿色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海东地区,农业科技工作风生水起,不仅开展了农业技术智能化示范工作,而且为农村科技特派员配备国产便携计算机,将其与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相结合,为农民提供及时、主动、个性化的科技服务……

  如今,随着"123"科技支撑工程、"1020"生态农牧业工程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科技行动深入实施,我省开始逐步把推进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应用性技术研发上,努力在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上实现新突破。以"123"科技支撑工程为例,3年间已累计实施项目220项,完成72项,完成科技投入43.2亿元,带动项目建设投入622.2亿元,实现产值765.3亿元,科技创新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