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水北调今进京 官方:部分水黄不影响健康

2014年12月27日 13: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将于今日正式进京,目前南水进京工作运行有序、水质检测结果达标。试运行期间,丰台、大兴部分区域的56万余人已用上南水,且用水状况平稳。

  历经50年论证、规划,耗时11年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丹江水进京之路走了60余年。今后北京将优先使用南水,逐步实现市内平原区80%-90%的覆盖率,即除延庆县外各区县都能接触到南水。基于此,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将从此前的100立方米/年,提升到150立方米/年。

  至明年10月共调水8.18亿立方米

  据悉,江水进京后,北京将优先使用南水北调来水,通过新建及改建自来水厂,为中心城、丰台、海淀及通州、大兴、门头沟、亦庄等新城的城市生活供水。同时,利用现有工程设施,将来水存入密云水库等已建水利工程设施。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表示,参与接水的首批项目已经具备接水条件,现已全部投入运行。其中,大宁调蓄水库蓄水1100万立方米,团城湖调节池蓄水160万立方米,团城湖-第九水厂输水管线(一期)、南干渠工程具备通水条件;自来水三厂、九厂、田村山水厂、郭公庄水厂、城子水厂和长辛店第一水厂具备290.8万立方米/日的接水能力。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还表示,在总干渠充水试验期间,工程退水已被用于改善城市河湖环境。截至12月5日,已有3700万立方米工程退水流入本市河湖。昆玉河、长河、万泉河、玉渊潭等河道湖泊水质已达到地表水质Ⅲ类标准。

  据悉,北京市已制定了2014-2015年用水计划,在通水第一个年度即达到分配水量的77%。到明年10月份,共计划调水量为8.18亿立方米。

  使用南水居民水价将与全市水价保持一致

  南水进京后,居民水价是否会因为用上这股京外水而“被调整”一直是众多市民近年来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自从去年水价接棒天然气成为又一个涨价的资源类产品后,不少专家直言,南水北调成本增加,北京居民的水价可能会因为自来水中增加了南水的部分而提高。有专家称,即使目前北京已实施阶梯水价,但也只能基本覆盖成本,其中还不包含调水成本。

  对此,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25日明确表示,水价调整与北京使用南水并无必然关联,北京居民不会因为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南水而被单独加价,北京市内仍将继续实施境外水与本地水“同水同价”,即使水价调整也会按照价格调整程序进行,调整范围将为整个北京市。

  官方称部分“水黄”现象不影响健康

  从1276公里之外远道而来的南水,水质是否有保证?一旦发生水污染,又应该怎样应对呢?

  目前,北京市水资源监测平台已实现水务、环保、卫计委、南水北调、地矿、自来水六部门的水质信息共享联动,与沿线省市及南水北调中线局建立了联合检测机制。北京市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进京南水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标准。据了解,北京持续12年监测南水,在了解水质的同时制定了30多套制水方案,具备处理南水的能力。

  另外,对于通水,有人担心江水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就是新水和供水管道发生反应,出现水黄的情况。对此,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郭公庄水厂试水两周以来没有出现水黄的现象,同时通水以后会按江水与本地水源1比4的配水比例供水降低风险。但由于江水是首次进入北京自来水管网,供水区域内管线因铺设年代不同、材质复杂,并不能完全避免新旧水源切换引起的局部、短期的“水黄”现象。但“水黄”形成主要由于水中含有较高的铁离子,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年均总调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

  从水量来说,南水北调中线年均总调水量95亿立方米,相当于1/6条黄河。最终分配方案是有关部门根据各省市水资源现状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做出的:其中,河南省的配额最多,达37.7亿立方米,约占三分之一;其次是河北省,配额为34.7亿立方米;北京只排在第三位,分配的水量为12.4亿立方米;天津的配额是10.2亿立方米。

  据悉,河南省不仅是配额“大户”,也是最早受益于工程的地区。今年入夏开始,河南省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其中平顶山市遭受了建市以来最严重的旱情,紧急关头,河南省防指请示国家防总后,8月18日,跋涉240公里的清水汇入白龟山水库,平顶山人民率先用上了丹江水。

  由此可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是为某一地而建,而是为了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而规划实施的。(完)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