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成都票房首超10亿元 成为全国电影第五城

2015年01月05日 15:17   来源:成都晚报   张婷

  记者昨日从电影专资办平台数据获悉,2014年,成都电影票房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截至2014年12月30日,票房达10.15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幅39%,成为北上广深(北京 22.77亿、上海20.15亿、广州12.82亿、深圳12.22亿)之后,第五个票房超10亿的城市。与票房齐飞的还有不断增加的院线、影院:截至2014年底,成都共有18条院线,96家影院,11张IMAX银幕,一举成为我国IMAX“第一城”。

  成都电影票房的排名高于成都的GDP排名,也因为这样,近年来每逢大片上映,主演、导演都会来成都宣传或首映电影,成都影迷在家门口也能“数星星”。

  数据

  成都电影票房 近年强劲上升

  2015年1月2日晚11时,位于成都东三环万科路的卢米埃影城,当日最后一场电影《智取威虎山》3D的放映现场,能容纳300人的影厅内座无虚席,同时,影城爆米花销售一空。

  这是成都电影市场的一个缩影。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0日,去年成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0.15亿元,比2013年增加2.85亿元,增幅高达39%。四川太平洋电影院线副总经理杨韬用四个字来形容近年成都的电影票房:“强劲上升”。“从2010年开始,基本上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速度。”

  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排名中,成都位列第五,排在成都之前的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业内人士表示,一个城市电影票房与当地GDP水平高度相关,成都电影票房全国排名高于GDP排名。

  据2014年11月统计的数据,成都观影254万余人次。杨韬表示,成都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标杆地位,很多中东部经济强市的票房都比不过成都。这也导致近年来每逢大片上映,主演、导演都会来成都宣传或首映电影,成都影迷在家门口也能“数星星”。

  现状

  高昂的成本 挡不住投资者的热情

  成都人为何对看电影热情如此高涨?圈内人士认为,悠久的电影文化、众多的高等院校、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成都电影票房居高的三大优势。记者了解到,成都观影人群以20岁-35岁为主。近年来,银幕上屡现有四川元素的电影,也让成都影迷蜂拥捧场。

  成都影院建设快马加鞭,是票房收入急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早在1998年,成都就进入一个城市两条院线的竞争模式。当年太平洋和峨眉两家本土院线的竞争,炒热了成都电影市场,打造出了第一批五星级影院。而后,中影星美院线、万达院线作为第一批外来院线,给成都电影市场带来了品牌统一管理的新模式,打破原有市场格局。一方面,包括万达集团等地产商将投资建设影院作为寻求商业转型的新奶酪;另一方面,各大院线 “嵌入商业地产”的影院投资模式,逐渐成为成都电影院建设的主流。

  中影影院投资公司负责人称,他们的投资目前平均是一个座位一万元,基本上每个影院的投资都要好几千万元。据记者了解,即使不是高端影院,仅仅前期购买基础设备大概就需要几百万元到上千万元的费用。

  日渐高昂的成本投入,并没有使“资本们”望而却步。在众多外地大鳄依然大举跑马圈地的同时,去年8月,首个外资投资的CGV星聚汇影城开幕……截至2014年底,成都已有18家院线,96家影院,较2013年增加影院数量17家。多位影城负责人表示,现在成都影院多处开花,遍及各个区域,影院的竞争日渐加剧,同时加上团购、在线订票等第三方购票方式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票价下降。

(责任编辑:彭博)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