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政府工作报告奏响新常态绿色崛起新篇章

2015年01月14日 13: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张庆伟省长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文风朴实,全面体现了总书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的改革精神,充分体现了以“改革、调整、巩固、提升”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和建设“三个河北”的省情民意,凝聚了全省人民共识,调动了河北发展的积极元素,是一个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的好报告。

  一、成绩总结恰如其分,直面问题不躲不闪

  2014年是爬坡过坎、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河北省既面临“三期叠加”的普遍矛盾,又面临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推进结构调整的特殊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对河北省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怀,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他曾经强调指出:河北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并要河北卸下包袱,不为GDP排位纠结。因此,报告中保持了落实中央政策的连续性,凸显了结合河北实际的创新性,2014年的工作集中体现在“改革、调整、巩固、提升”四个主题词上,2015年的任务集中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勾画了河北绿色崛起的宏伟蓝图,反映了全省人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进一步升华了“全面小康、富裕殷实、山清水秀”的既定目标,令人振奋又脚踏实地,催人奋进又切实可行。报告的每一组数字都凝聚着“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汗水,报告中的每一个进步都饱含着转方式、调结构的艰辛。尤其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四组数字都是实打实的“壮士断腕”。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打好四大攻坚战,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基本实现既定目标任务。

  对过去一年工作的回顾,报告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对今年的目标任务和保证措施用了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可谓详略得当。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但是对成绩之外凝缩的经验,我们要更加珍惜。一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凭着锤子钉钉子的精神,把四大攻坚战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园区、落实到项目,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奠定了河北省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物质、创新和平台基础。例如“四个推动”: 一是推动发展理念大转变,二是推动经济结构大调整,三是推动协同发展大战略,四是推动发展条件大提升。同时,报告直面矛盾和问题,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头脑和居安思危的态度,一针见血地分析了河北省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经济发展和运行的深层次问题还未根本解决;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化解过剩产能难度增大,投资增长乏力,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政府进入偿债高峰;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发展方式粗放;大气、水、土壤污染依然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一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服务意识淡薄、为官不为、消极腐败现象比较突出,促改革、稳增长的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等问题亟待解决。客观辩证的分析,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八个目标任务“准”、“实”、稳”

  《政府工作报告》牢牢把握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主题,保持战略定力,抓住重大机遇,解决突出矛盾,着力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提出了八项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具有“准”、“实”、“稳”的特点。

  一是准。表现在把握中央的部署要求上准确到位。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7日最新批示指出,“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以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可以说,总书记的批示点中了区域协同发展“命门”,牵住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牛鼻子”。2013年,京津冀地区GDP为6.2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0.93%,比2008年小幅上升了0.3个百分点。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北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对河北而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协同创新是一个关键切入点,既可以解决曹妃甸“成长中的烦恼”,又能够解决河北转型升级的出路问题,还可以解决多年困扰河北的环京津区位优势发挥不足困惑。报告提出,组织编制河北省与京津协同发展规划方案,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等,这些都必将为承接京津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和要素辐射创造出更多的有利条件,带来更多的协同发展重大合作成果。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主题是农业现代化,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当前,河北省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紧箍咒”,农业农村经济迫切需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向依靠技术、管理、人才投入。报告提出的举措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相信这些“关键的几招”扎扎实实做下来,对于河北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从要素驱动、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是实。目标任务是对河北省践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精辟概括。当前,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河北省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从总量指标上看,河北省居于全国前列,属于强省大省:2014年1-10月河北省GDP位列全国第6位。但从人均指标上看,却又是弱省穷省:河北省人均GDP位列全国第16位,比2010年下降4位。在财政收入方面,河北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列全国第10位。在居民收入方面,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列全国第12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列全国第22位。直观原因是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财政收入含量低,深层原因则是经济结构落后、经济效益较差。这正是我们在“新常态”下推动创新发展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闯过经济结构调整过的深坎陡坡,打造河北经济的升级版”已经成为“华山一条路”,过程虽然注定艰难,但终将登顶险峰。报告提出,强力落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像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让老树开出新花”,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让新芽长成大树”,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支持各地重点突破。这些都是河北省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和重点,必将成为河北改变“两高一低”传统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三是稳。稳中求进始终是我们工作的总基调,不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眼前日子就会很不好过。只有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预留空间、预留时间。2014年,河北省“改革、调整、巩固、提升”的四大任务,充分体现了“稳中向好”的工作思路。报告提出,要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确保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扩大有效投资,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通过优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和发展服务贸易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通过继续开展中小微企业“服务提升年”活动等多种举措不断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深刻理解好和把握好“经济新常态”科学内涵,充分发挥好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防止经济换挡失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的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增效。

  三、法治政府为河北省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保障

  建设法治政府是《政府工作报告》非常突出的一大亮点。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法治河北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法治政府引领护航。2014年是改革元年,随着诸多重大改革举措落实到位,我们的行政管理变得更加透明高效,市场准入变得更加开放可预期,社会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有活力。比如反“四风”、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的贯彻落实,使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大幅度减少;2013年以来河北省取消行政审批事项761项,下放131项,行政审批效率大幅度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担心,反“四风”之后,作风问题会不会卷土重来?一些行政审批事项减掉了,会不会新增其他的项目?报告中的法治政府建设部分让上述问题变得明朗起来:法治是走出改革深水区的保障,法治可以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法治化的“三个清单”可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释放市场活力。

  其次,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需要法治政府调和鼎鼐。如今,经济领域内各种利益博弈盘根错节,纷繁复杂。基于利益关系而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增多,截至2014年11月底,河北省共排查矛盾纠纷116126件。在矛盾凸显期,无论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还是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都需要用法治定纷止争、凝聚共识。法治若要有效调动社会互动,需要通过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包括建立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调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等来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法律渠道。

  再次,改革红利进入密集释放期,需要法治政府杠杆撬动。改革红利的释放和享有,是需要条件的。法治政府建设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创造这样的条件:一是靠法治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依法治国治省治市,建设法治政府,对各类市场主体意味着公平、宽松、规范的市场环境。二是靠法治严格保护产权。良法的终极诉求在于“产权”二字。这两个字庄严地写入了我国宪法,在四中全会决定中出现了11次之多,足见中央对产权制度建设的重视。三是靠法治使经济交易顺畅高效。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因法治建设相对薄弱而导致的“交易堵塞”开始凸显。比如在市场准入和竞争方面,各类主体的实际法律地位尚不平等,社会创新活力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在市场监管方面,形成了对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手段的过度依赖,市场主体通过民事或行政诉讼维护自身权益的渠道还不够通畅;在社会信用方面,市场主体信仰、遵守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还不强,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面临考验。

  此外,公民网络参政进入活跃期,需要法治政府引导规范。公民意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而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国家公民开始具有关爱国家的热忱、关心政治的热情和关注政府的激情。进入互联网时代,公民意识借助网络凝聚更快速、影响更广阔、起效更便捷。近年来,风生水起的公民网络参政,便是公民意识借助网络而生成的一种民间非制度性诉求。通过网络,公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并以多种方式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影响政府决策。但是网络世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包括通过网络舆情压力对公权力决策、执行过程产生重大阻挠的“众声喧哗”现象,负面消息、批判性评论和谣言等大面积转发和评论造成的“群体失控”现象。更有甚者,负面事件因遭到别有用心者群体炒作而升级为新的暴力等等。显而易见,网络乱象的治理、网络风险的防范、络言论的管控,都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来加以引导和规范。

  全面推进法治河北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科学立法——用良法奠基善治。依法治省首先必须有法可依,有良法可依。随着依法治省决策部署的实施,清理那些有违上位法、有违市场规律、有违公平竞争的地方法规和规章,应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该颁立新法的颁立新法。二是严格执法——奉法者强则国强。韩非子曾经说过:“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怎样做到严格执法?就是最大限度地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执行法律,使实际发生的法律行为不仅能够有效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三是公正司法——培树法律权威。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只有司法公正成为“自然而然”的新常态,司法公信力才能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四是全民守法——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法律要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坚定的法治信仰、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只有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全民“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的法治观念,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为此就要改变当下部分社会成员对法律缺乏敬畏和尊重,遇事第一反应是找人、找关系的不良现象,让所有人都能从“听得懂的良法”和“看得见的公正”中去获得对守法的内心遵从。

  当下,经过长期艰苦积累,河北省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已经到了最能干事、最能干大事、最能干成大事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围绕省委提出“四个转变”,不断强化“四种思维”、用好“两个动力”,通过不断的解放思想,打破思想藩篱和桎梏,突出创新驱动,全力创造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的新辉煌。(中共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王书利)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