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4陕西水利改革精彩纷呈

2015年01月22日 13:51   来源:陕西日报   

  2014年,对陕西水利而言,注定是不寻常且意义重大的一年。“十大工程”全面启动,水利改革加快推进,制约民生水利发展的“水瓶颈”得以缓解,水利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该放的放,该管的管。2013年以来,省水利厅将原有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9项减少到13项,减少55%,简政放权力度之大,名列全省前茅。日前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下一步承接中央和部委下放事项后,还将进一步下放,折射出水利部门简政放权的坚定决心。

  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来说,原来150万元以上的项目均由省级审批。如今,“千人万吨”(约合600万元)以上项目,才由省级审批;“千人万吨”以下项目均下放市县。就连县级都有可能审批150万元的项目。省城乡供水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下放审批权限,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县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当然,省上对市县的项目审批,还要加强监管,以确保工作质量。”

  为了推进简政放权,省水利厅要求各级水利部门,在做好审批事项承接的同时,把本级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项放权,确需保留的,要明确管理层级,简化审批程序。对取消和下放的,要加强行业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问责,真正做到“放”“管”结合。

  政府主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加快水利发展,就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省“五大体系”、“十大工程”建设均已全面启动,提速推进。2014年,我省完成水利投资232亿元,“十二五”水利投入已达800多亿元。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我省水利建设还敞开大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

  2014年省水务集团与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中信银行西安分行、浦发银行西安分行,签订了县城供水金融合作协议,三家银行将向省水务集团提供180亿元融资贷款,用于县城供水项目建设。

  随后,省水务集团与宁强县签订县城供水合作协议,先期向宁强县提供1800万元“PPP专项资金”,解决宁强县城水处理工艺落后、供水管网老化等问题。工程完成后,宁强近5万县城群众的饮用水质、水量,都将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

  据悉,在今年完成宁强、富县等4个县城供水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全省84个县城水处理工艺落后、供水量不足、管网老化等问题,也将通过合作协议等方式得以解决。

  以水养水,取之于水用之于水

  水利工程,建好不易,管好更难。

  我省农村饮水在全国率先推行工程运行管理“三个一”模式,已有60个县(区)专管机构经编制部门批准组建,47个县以政府名义出台了运行管理办法,67个县建立了维修养护基金制度,组建农民用水协会5149个。“三个一”模式,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上经验交流后,产生较大反响。

  安康市汉滨区创新机制,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探索出陕西农村供水的“汉滨模式”。并率先在安康市成立了区安全供水工程管理总站,编制71人,副科级建制,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总站下设8个供水管理分站、1个水质监测中心,分别承担各自辖区村镇供水设施的建设维修与运行管理,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管理链”。目前,总站全年提取维修基金60万元,解决了21处工程运行使用过程中设备老化更新、工程运行故障、水毁修复等方面的维修养护问题,实现了取之于水、用之于水、“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行轨道。

  2014年,水利改革生机勃勃,惠民成效硕果累累。2015年,改革必将释放更多红利,惠及三秦更多群众。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