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庆设立96000殡葬热线 挤压殡葬乱象的生存空间

2015年01月27日 07:15   来源:重庆日报   

  我市设立96000殡葬热线

  挤压殡葬乱象的生存空间

  新年伊始,在此前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后,重庆首个殡葬热线96000正式运行,将全市所有合法殡葬机构整合到热线平台中。市民只需一个电话,即可咨询所有殡葬事宜。

  重庆殡葬行业正试图以更规范更透明的方式,挤压各种殡葬乱象的生存空间,为打破高价殡葬困局探路。

  殡葬热线就是“殡葬110”

  1月15日,一个电话打进了96000殡葬服务热线,向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表示感谢。

  来电者是一位逝者的家属,曾在市内某公墓预订了49980元的墓位,并按对方规定缴纳了5000元定金。后来家人商量后决定不买该墓位,但公墓方以定金不退为由坚持不退款。

  “偶然看到新闻说重庆有了个殡葬热线,就试着拨打。没想到他们立即派出工作人员与我们一道跟进处理此事,最后公墓方退还了绝大部分费用,这条热线就是‘殡葬110’。”这位家属欣慰地说。

  事实上,这条热线试运行于去年12月1日,今年元旦才正式运行。迄今,热线已接到319个电话,处理投诉建议等174个。

  “殡葬业务办理、举报投诉、信息查询,只要与殡葬行业相关,热线都会受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主任李阳表示,热线整合了全市所有合法的殡葬服务机构,力求打造一个市民放心的殡葬公共服务平台,确保殡葬服务正规化、透明化。

  有效解决殡葬信息不对等问题

  “殡葬是个很特殊的行业,信息不对等现象较为严重。”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彭珑表示,因风俗忌讳,一般人在平时不会去了解有关殡葬的信息。突遇丧事时,市民往往感到手足无措,这就给了一些非法丧葬机构可乘之机。

  他们曾接到一起投诉,就涉及非法“殡葬一条龙”。去年6月16日,黄文军(化名)老伴因病去世,急救人员尚未离去,“丧葬一条龙”的人就已上门,最终这场丧事花了黄家1.68万元。

  最终证实,这家所谓的“丧葬一条龙”根本就是未经备案的非法机构,而黄家也因此多支付了近1万元的“冤枉钱”。

  殡葬热线的设立,有效解决了这一信息不对等的问题。热线根据“市民自愿、就近、属地化”的原则,推荐3个以上合法殡葬服务机构供市民挑选。

  殡葬行业暴利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此外,涉及殡葬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相关信息,热线均提供免费查询。同时还接受对违规殡葬行为的举报投诉,并对殡葬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所有举报投诉类来电,不仅会交由相关责任单位予以办理,还会跟踪督促办理情况。

  “殡葬热线为规范殡葬市场搭建了一个坚实平台,下一步还会有许多规范性措施出台。”彭珑透露,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正在起草制定各类殡葬机构管理办法细则,力求进一步压缩殡葬行业的暴利空间。本报记者 陈波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