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府淡化GDP增长具体目标,既非对GDP考核体系的否定,更不是不要GDP,而是追求更高品质的GDP
地方两会已近尾声,经济“新常态”之下,各地政府淡化GDP增速、强调改革创新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不过,淡化GDP增长具体目标,既非对GDP考核体系的否定,更不是不要GDP,而是不能再不计一切代价盲目求速度,更不能以GDP高低论英雄;是各地政府的自我加压和警醒:必须在提升发展的“含金量”上下更大功夫,追求更高品质的GDP。
截至1月29日,28个揭晓了2015年的增长预期目标的省市区中,西藏仍保持12%预期目标不变,上海只字未提,其余的均不同程度有所下调。而就在两年前,各地的GDP增速目标多数超过10%,去年仍有半数GDP增长目标定在了两位数,今年保持双位数增长的只有5个省份了。此外,今年各地目标还普遍增加了弹性空间,28个省份中的21个将目标定为具体数值“左右”。“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对于增长预期实实在在发生了改变。
预期改变与经济发展趋势和现实压力有关。从趋势看,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正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现实则是去年绝大多数省份的发展目标多未能完成,有些地方的实际增幅,更是与预期相差3到4个百分点,而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那些吃资源饭、重化工占比高的省份,痛感来得尤为强烈。因此,主动“刹车”下调目标增速,是顺应宏观经济大势的表现,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消耗、拼廉价劳动力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高速度掩盖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经济降速而凸显也导致各地对加快转型升级更易形成共识,追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便成为必然选择。各地给出有弹性的经济增长目标,既有保底和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空间和余地的考量,也有只要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GDP增长当慢则慢、能快则快之意。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