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共自行车最好延长租车时间建议增设自行车道

2015年02月04日 09:44   来源:西安晚报   

  公共自行车,为市民提供便利又能缓解交通,但目前现行的开放时间不能满足市民租用公共自行车的需求;骑车上路经常被逼得“无路可走”。针对停车难,特别是在闹市区、大型商场周围,停车位更是“一位难求”这些出行问题,听听市政协委员都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站点关闭时间

  应与地铁收车时间对应

  目前,我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主要是依附地铁、商场、公交等公共站点设置,但在很多大型社区门口、商业街及大学等人口密度大的区域附近,服务站点数量还不够。

  市九三学社在集体提案《关于完善公共自行车建设的建议》中提议,增设公共自行车站点,不但要在公共交通系统附近设置,更应该在社区、工厂、写字楼、高校等人们日常活动的区域周围设置,从而真正方便市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西安城市自行车公司统一规定,6:30到21:00之间可取车,所有时间都可以还车。但对于乘坐末班公交车及末班地铁的市民来说,现行的开放时间不能满足他们在特定时间段租用公共自行车的需求。

  针对这一情况,市政协委员袁京连在《关于公共自行车管理方面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出,使用者更希望公共自行车的开放时间与区域主动脉交通的起始时间紧密衔接。如地铁周边的自行车站点应与地铁发车及收车时间对应,对应自行车站点最好延迟半小时关闭。

  市九三学社建议,给自行车站点加设雨棚,可利用雨棚发布广告、创造经济效益,适当弥补政府对公共自行车的财政补助。

  市政协委员袁京连建议,建立公共自行车失窃后的便民处理机制,包括挂失、责任追究、赔偿处理等。特别是外来旅游者在租借公共自行车过程中出现的丢失、毁损时的及时处理机制。

  袁京连还建议,结合书报亭或治安亭等,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使用的充值、挂失、退补卡功能。在完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网络覆盖的同时,考虑居民的方便与安全,适当增设部分人工与自助式退补卡岗亭,提高使用的灵活性及便利性。

  增设自行车道

  方便市民出行

  骑自行车上下班既能锻炼身体,还能为环保贡献力量。可马路上车太多,自行车经常被逼得“无路可走”。针对这一问题,市政协委员建议升级道路系统 ,打造自行车专用车道。

  市政协委员王勇提出,根据对西安城区展开的调查,许多道路自行车道存在问题。有些路段全线没有自行车道,有些路段自行车道与公交车道紧挨着,自行车穿梭在公交车道和机动车道中的现象十分常见。王勇建议,结合现有条件重新规划、改建或升级现有道路,打造自行车专用车道,并设置隔离带,力争最大程度确保自行车出行安全。

  对此,市政协委员费养军也建议,对于新开工或者正在改造的道路,应尽量考虑增设自行车道;对于在用的主干道,考虑到成本等问题,可在人行道上开辟自行车通道,并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来。

  呼吁单位和小区

  开放多余车位

  随着我市汽车保有量上涨,停车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闹市区、大型商场周围停车位“一位难求”。针对停车难的现状,昨日市政协会上,委员们各抒己见,破解难题。

  根据测算,目前西安主城区泊位总欠账41.8万个,其中配建缺口34.3万个,路外公共缺口7.3万个,路内缺口0.2万个。为此,政协委员胡翔建议,开放企事业单位、机关、住宅小区和商业机构停车位。他建议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保证本单位需求外,开放多余的空闲车位。同时,住宅小区的居民大多在白天驾车早出晚归,在白天能释放出不少停车位。大型商业机构均有较大规模的停车场,白天使用率较高,晚上也可向周围居民开放。

  市工商联提出集体提案,建议在有限的空间里,大力发展立体停车场,以缓解停车难。可对老式居民区及公共场所现有停车场进行改造,改建成立体停车场。

(责任编辑:杨淼)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