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破五"燃放 城区PM2.5飙升

2015年02月24日 15:49   来源:北京晚报   

  

    从今天零时起,本市五环路内的烟花爆竹临时销售网点全部停止销售。但五环路内的燃放时间仍为7时至24时,其余时间段禁放,这一规定将持续到正月十五(3月5日)24时。

  昨天是正月初五,在“破五”习俗的影响下,昨晚城区再次迎来燃放烟花爆竹的高峰。受此影响,城区PM2.5浓度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尤其是西直门北站,PM2.5浓度飙升10倍以上,达到惊人的1000微克/立方米。记者了解到,今天白天本市的大气扩散条件依然不太理想,全市空气质量处于中度到重度污染水平,明天空气质量将逐渐好转。

  昨天白天,全市空气质量总体较好,PM2.5浓度基本维持在30微克/立方米以内。虽然如此,市环保监测中心还是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提醒,当晚燃放烟花爆竹可能会造成空气重污染。果然,入夜后烟花爆竹的声音在城区此起彼伏。

  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昨晚7点以后城区各监测站的PM2.5、PM10、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迅速攀升,在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攀升更加明显。到晚上10点,全市PM2.5浓度达到峰值,平均浓度高达224微克/立方米,接近六级严重污染,比晚上6点高出3倍以上。而此时,以往空气污染相对较重的通州、大兴等地区,PM2.5浓度只有141微克/立方米,为中度污染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西直门地区入夜后PM2.5浓度直线飙升,到晚上9点左右竟飙升至1000微克/立方米,而远离燃放区的八达岭,PM2.5浓度仅有49微克/立方米。

  到今天上午8点,全市只有密云、怀柔、平谷、顺义等东北部地区空气质量达标,城区PM2.5平均浓度为136微克/立方米,为中度污染水平。J067

  相关新闻

  烟花爆竹销量减四成

  烟花爆竹屑少了30吨

  本报讯(记者张蕾 张楠)官方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昨日18时,本市累计销售烟花爆竹17万余箱,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4万余箱,降幅约12%;比去年春节29万箱的销售总量减少了11.9万箱,约41%。数据显示,烟花爆竹在北京的销量连续四年大幅度下滑。

  记者从环卫集团了解到,春节七天长假,环卫工人共清扫烟花爆竹残屑60.26吨,与去年同期清扫的90.25吨相比,减少了近30吨,减少近1/3。

  记者了解到,北京烟花爆竹遇冷的趋势始于三年前,而且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其实,烟花遇冷的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北京。据媒体报道,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黑龙江、新疆多地也都出现了烟花销售遇冷的现象。

  另据新华网报道,今年我国有超过130个城市出台了烟花爆竹的禁放措施,有530余个城市出台了限制燃放的政策。

  北师大教授、民俗专家萧放认为,烟花爆竹作为一项传统民俗仍然会继续存在,只不过过年的方式会更加多元化,燃放烟花爆竹只是其中的一种选择。而有限禁放已经是很好的管理方式,因为对于有些人来说过年仍然需要一些比较刺激的表达方式。未来发展的重点其实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烟花爆竹的科技含量,在烟花爆竹产品的环保上下功夫,既能达到气氛,又不污染环境。

  北京青年相声演员、北京民俗协会理事韩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过年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确实在逐渐衰退。这与烟花爆竹售价高,政府管理严,宣传力度大,人们环保意识提高都有关系。即便如此,但韩硕并不认为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会消亡,还是有很多地方和很多人保留着这样的传统。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