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
核心提示
昨天,在河南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说,河南可以建“小而美”的世界一流大学。老家是驻马店的施一公,对河南有种特殊的感情。
“为啥中国没有一个一流大学呢?”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施一公代表说,“这句话,非常关键。”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全方位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施一公说,“如果中国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科技会落后吗?创新驱动发展会没有坚强后盾吗?”
“为啥中国没有一个一流大学呢?这个问题我也非常奇怪。”小组讨论现场,李柏拴代表插话。
“现在中国应该是有相当多的优秀学者,但是现有大学由于种种历史包袱的制约和机制的束缚,要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尚需时日。反而可以创办不止一所小型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施一公代表回答。
“搞个实验不就行了?”李柏拴代表说。
“您这个说到点子上了。”施一公代表说,“如果国家在民办(合资办)大学的政策上再放开一点,大力支持民办(合资办)研究型大学,我相信,用10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办成几所小型的有特色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也。“河南作为全国人口第三大省,至今没有一所985大学!我觉得在河南办一所民办的大学,肯定能办到全国前五。为啥?因为河南出来的专家、学者太多了,大家盼着为故乡出力。”
他建议,如果河南每年能保证15亿运行经费的投入,肯定能办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小型的、研究型的大学,就像小而美的加州理工学院。“河南错失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但是我坚信今后一定能办出好的大学。”
施一公的教育观:鼓励学生唱反调
施一公说,有个性的学生做研究的潜力较大,而八面玲珑的学生尽管讨人喜欢却常常在研究上坚持不下去。多年来,他一直鼓励大学、中小学教育不要刻意去磨平学生的棱角,而是希望学生发挥个性的优势。
“回到清华之后,在研究上我也同样喜欢有个性的学生。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课堂上,我总是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希望学生挑战我的推理,鼓励学生与我争论,多次公开反对对所谓学术权威的迷信;每次学生跟我有不同意见时,我更会刻意表扬学生!很简单,做创新性的科学研究需要批判性的分析思维(criticalanaly-sis),学生特别是中国的学生必须要去除墨守陈规的思想。”
他说,多少年来,他一直为他教育学生的方式自豪。我们现在开始在大学中大力提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他看来,如果不从基础上改变鼓励“乖孩子”的教育习惯,就很难持续大规模地培养出拔尖创新的人才。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