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猪都飞起来的疯投年代,手机移动端的专车服务去年下半年终于在中国横空出世。专车服务平台们相继在私募融资中拿到让很多IPO哭晕在厕所的美元,然后用暴风雪的热情给愿意陪玩的司机狂发补贴,在能撒红包的所有地方无上限刷屏用户手机,并在各等自媒体官媒体上展开了和所有“旧势力”代表的口水战。这热闹那不是一个非凡。
笔者曾是瑟瑟寒风中被北京出租车司机大爷拒载的可怜路边人,是忧国忧民的法律人,同时是各种进步力量的铁杆粉。最近关注这关于专车的口水战,忍不住也想说两句:冷静一下好不,专车之争,该看的似乎不是谁动了谁的奶酪,而是谁想要在混战中把黑的漂成白的。换言之,专车之争,当在合法专车与非法专车之间,而不在“应不应该有专车”,或更让人抓狂的“专车是不是黑车”这样不知道是真傻还是装傻的命题上。
黑的之所以是黑的,是因其有不合社会利益的地方,再多的资本、口水战和浑水温情牌也不能把黑的变成白的。黑白之间的分界线是与时俱进的,但决定其移动方向和移动幅度的,应该是社会利益,而不是烧红了眼的资本。
什么是专车服务?谁在中国玩专车?
究其本质,专车服务无非是载人交通运输服务,车和驾驶服务一同提供,但不是有计价器和顶灯的出租车。专车服务早就存在,比如北京的首汽和上海的大众,长期以来为大企业和大酒店提供的各种接送服务,向来不新鲜,也一直和出租车们相安无事。
专车服务之所以成了风口浪尖上的热议话题,在于手机端app们一边搭上了乘客/用户,一边呼啦啦地将一批出租车以外的车车们接入了app平台,实时撮合供求双方,皆大欢喜。这一撮合产生的效果有三:
一、 需求端,乘客有了新的叫车渠道;
二、 供应端,传统专车服务公司(如首汽和大众)有了新的销售渠道,而黑车们也找到了新的拉客渠道;
三、 中介端,app平台坐地收钱,拿个20%-30%左右的抽头,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黑车(目前国内大部分app平台还在壕性烧钱求粘性求规模的阶段,但该抽头收入本质不变)。
作为上述第一和第二条的结果,在竞争层面,出租车们面对骤增的竞争,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各app平台引入的黑车。
至于境内专车玩家,美国的Uber从2014年中在中国开疆拓域,但业务一直局限在最高大上的城市的最高大上区域;Uber于2014年底结盟百度,求接地气。起家于出租车叫车业务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先后被腾讯和阿里看中,相继砸钱力推自己的专车服务。已在本土做了几年移动端叫车的易到深感威胁,一边和海尔开展转型重资产的战略合作,一边不断寻找业务新增长点,搞班车搞电动车搞海外市场。而在上周,中国租车业的巨无霸老大神州租车也高调强势进入专车市场,在60个城市同步上线专车业务,摆开了要恶战一场的阵势。
这几家的专车业务都长什么样?通过手机app叫车自然是共同特征,每家都有GPS定位,也有预约、机场接送等大同小异的服务。几家不同之处在于车和司机的来源:
·Uber上的UberX和UberBlack宣称是向汽车租赁公司签约租来的,People"sUber(人民优步)则是大喇喇的私家车和私人司机。
·滴滴和快的则没Uber那么不避讳,对外当然都说“我们的专车都是有营运资质的租赁车辆”,但(不那么保密地)在各地广招带车进门的私家车司机,要么“挂靠”在汽车租赁公司,然后在滴滴和快的的平台提供专车服务,要么连挂靠都免了,过了滴滴和快的2小时的礼仪培训就可以直接开始提供专车服务。
·易到多年来一直主打偷偷跑活儿的私家车,最近风口浪尖上也开始接入租赁公司的少量车和司机。
·神州专车背靠神州租车这一车源大户,目前宣称的是完全零私家车,司机是劳务派遣的专职员工。
矛盾焦点在哪儿?
拨开纷繁的争论和花哨的“情怀”,专车之争上的矛盾无非三组:
一、 供需矛盾,一是市民出行难和出租车运力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是乘客需求和出租车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二、 商业之争,表面上反映在出租车司机对专车抢生意的不满,深层其实有两套子矛盾:一是正规出租车和部分app平台推动的黑车经营之间的矛盾,二是传统的出租车经营方式导致的出租车司机和出租车公司之间的矛盾;
三、 合法性之争,包含着三套子矛盾:一是出租车以外的营运车辆提供专车服务的合法性,二是私家车提供专车服务的合法性,二是app平台大力促进和协助私家车提供专车服务的合法性。
供需矛盾,有目共睹。以北京市为例,有公开数据显示,2004到2014年之间,人口增长约700-800万,而出租车保有量一直在6万多辆。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务院参事沈梦培曾说,出租车行业“富了老板,肥了官员,亏了国家,苦了司机,坑了百姓”。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并维持这糟糕的局面?大家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有行政监管能力的局限,有既得利益团体阻挠导致的革新困难,也有出租车公司自身经营理念和能力的问题。无论背后原因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出租车行业为大家整出了一个很大的痛点,因此也给专车们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商业之争,在媒体报道里被简单粗暴地写为出租车司机用罢工表达对专车抢了生意的不满,咋一看确实不引人同情。这非常不公平。据2015年1月沈阳罢工的出租车司机称,他们想表达的不满有三点:份子钱太高、1元燃油补贴被取消、政府对来自滴滴和快的的黑车整治不力。2015年1月南京罢工的出租车司机的诉求没有1元燃油费一项,其余一致。
在商业之争的两套子矛盾里,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的是内部矛盾,在app平台出现之前便水深火热;出租车和黑车之间的是外部矛盾,在app平台出现之前有但可忍耐,在app平台将黑车大量接入后变成忍无可忍:我老实守法、要考证要受监管还要交份子钱,凭啥你们黑车穿个“移动互联”的马甲再画个“创新”的妆就可以大摇大摆地非法经营?
合法性之争,是专车之争的焦点,也是解决专车之争的起点。立法执法的一大原则是协助大家把日子过得更好,专车合法性之争的大原则应该是:出行难要解决,但适当的规矩必须有。这说起来简单,但分析起来有点复杂,咱另起一节,努力一次把这事儿给说透了。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