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车软件业态生变:补贴力度下降 专车前景不明

2015年03月14日 15: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继2月14日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合并至今已有一个月。这一月,不少用户反映,不管是司机端还是客户端,两种打车软件的补贴力度都明显下降了。有专家分析指出,滴滴快的合并后,已经一家独大,形成事实的垄断,不需再在补贴上下功夫,未来其更多的精力会集中在提高服务质量上面。

  这一个月,关于专车服务规范方面也有了进展。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表示,正在制定指导意见,专车规范具体细则预计年内出台。他还表示,私家车永远不许当专车用。有专家对此指出,目前关于专车规范的政策还没落地,其前景仍不明朗。

  现状:滴滴快的补贴力度下降

  今日,滴滴快的“联姻”满月,这一个月,不少滴滴快的的用户明显感觉到其补贴力度下降了。在北京上班的张女士就对中新网IT频道说道,滴滴快的合并后,明显感觉到补贴减少了,“原来5元的优惠券很常见,但是现在我已经一个月没见过3元以上的优惠券了,基本上都是1元的。”“另外,最近打车软件活动也少了很多,每周五免起步价的活动已不见。”张女士说道。

  那司机端补贴如何呢?北京一出租车司机对中新网IT频道表示,打车软件的补贴还是有的,以快的打车为例,每天只需要接够指定的单数就能拿到,但是接单数目定的比较高,大多数司机们都完不成,所以补贴也无从谈起。《天津日报》昨日援引司机翟师傅的话称,“滴滴打车现在每天抢够20单给司机18元钱奖励,抢单补贴从4元、6元降到1元、2元。”

  除了打车业务,滴滴快的专车业务补贴也“缩水”了。中新网IT频道发现,3月初,一号专车原来每月初几乎必送的15元优惠券变成了10元优惠券,原来经常发的50元北京机场专用优惠券也没发放;滴滴专车优惠券也降至7、8元。

  其实,早在滴滴快的合并之际,就有分析指出,两家打车软件合并后,市场补贴必将。不过当时,滴滴快的均回应,补贴照旧,玩法还会更多、更科学。

  市场走向:专车业务规范或年内出台

  虽然滴滴快的表示补贴不会停止,不过迹象表明,毫无节制的补贴已成为历史。业内担心,滴滴快的或还会出现补贴停,用户减的现象。

  但是,相比这些,滴滴快的更大的担心或来自政策层面。据了解,今年打车软件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纷纷为打车软件的规范建言献策。中新网IT频道梳理发现,提案中,对打车软件收税、发牌照、“简政放权”等声音都有发出。

  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也对专车服务表态:正在制定指导意见,具体细则预计年内出台。

  至于未来专车业务的政策走向,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易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表示,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专车服务不会被一棒子打死,顶层设计可能对展现出宽容的姿态,以创新型业务对待。

  不过这并不意味这专车业务安稳“落地”,滴滴打车在最近的一篇微博中表示,“专车这个新模式还在嗷嗷待哺。”杨传堂也表示,私家车永远不许当专车用。

  这些信息使得专车业务的未来仍不明朗。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就表示,专车服务的未来完全依赖政策法规的制定,这使得其发展前景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政策不明或致滴滴快的IPO困难”

  一月前,滴滴快的合并之际,亿欧网创始人、O2O行业分析师黄渊普对中新网IT频道表示,滴滴快的合并或为尽快启动上市。彼时,多家媒体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快的CEO吕传伟内部邮件中也称,滴滴快的合并之后,上市计划会提上日程。然而,时隔一月,滴滴快的IPO计划仍“风平浪静”。

  对此,顾大松对中新网IT频道表示,在专车规范政策不明朗的前提下,滴滴快的上市可能比较困难。

  不过李易认为,滴滴快的合并后,在中国市场已经形成一家独大局面,造成了事实上的垄断,所以IPO不存在问题。(中新网IT频道)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