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9岁女儿成绩直线下滑 称不喜欢父母老看手机

2015年03月17日 16: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孩子吃饭,妈妈玩手机,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没想到孩子能这么伤心,我真是挺后悔的。”3月15日,家住龙首北路的市民李女士拿着每周的“家长练习册”很迷惑,她说:“老师说孩子注意力难集中,爱和同学起矛盾,数学成绩下降了很多,我问孩子,她哭得特别厉害,原来就是因为我和她爸这段时间‘爱看手机’……”

  小学生

  “不喜欢爸爸妈妈老看手机”

  李女士的女儿晨晨今年9岁,在龙首村附近上小学三年级,记者3月16日傍晚在家里看到她时,孩子正在书桌前做数学作业,一说起这个她情绪有些激动:“从寒假到现在,我爸爸就忙工作,有假期了和他说话,他就说‘嗯嗯’,老是看手机,最近我妈妈也爱看了,吃饭看,改我作业看,上厕所都要看……”李睿娟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孩子爸爸经常加班,孩子主要是我来管,她爸回家爱看微博,我之前也不高兴,后来就习惯了。我是最近安装了微信,聊得多了些,才发现孩子受不了。我一定会和她爸爸谈一谈。自己也要注意。”

  3月16日中午,记者在碑林区五星街小学随机采访了10个放学的孩子,有7个孩子都说“不喜欢爸爸妈妈老看手机”。 三年级的聪聪说,他爸爸在家的时候总是玩手机游戏,问他数学题要重复三四遍才能等到回复。

  专家

  手机挤占亲子时间隐患多

  我国前不久出台的首份《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中显示,我国家庭亲子关系存在7大主要问题,有1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这两类加起来就有近七成的父母在陪孩子时玩手机,“人机对话”大量挤占了亲子时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瑶的回答是:家长沉溺于手机、网络,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容易让孩子缺乏“被爱感”,进而缺乏爱的能力,导致孩子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交流沟通、动手、思考等能力。同时,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易成为“手机控”,进而严重影响孩子的视力、听力、智力成长、爱心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刘瑶认为,家长因为沉溺手机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几乎是不可逆、不可弥补的。最后,她建议,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并让孩子适当少接触电子产品,同时对孩子观看的视频内容做以筛选。(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