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弟弟溥任去世

2015年04月11日 09:01   来源:法制晚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溥任

  法制晚报讯(记者 钱业)记者从溥任家人独家获悉,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任今天下午三点去世,享年97岁。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1918年9月生于北京什刹海北岸摄政王府。1947年他创办北京竞业小学,至1968年退休。曾任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记者 钱业)

  

  【延伸阅读】皇弟溥任忆父兄旧事 亲睹溥仪听命日本心如刀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爱新觉罗·溥任近影

  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一口纯正的老北京话,沉稳、平和,不乏幽默。人们说他长得很像他的大哥爱新觉罗·溥仪。他告诉我,前些年有个人在日本冒充他,夸夸其谈,真骗了不少人。后来日本朋友来北京见了他,这才知道上了当。

  “您想,看模样不是也能认得出来吗?”他笑了。依然是那么沉稳、平和。

  (一)

  爱新觉罗·溥任,是逊清摄政王载沣的第四子。大哥溥仪(宣统皇帝),1967年病故。二哥溥杰,1994年去世。三哥溥倛,幼年早殇。溥任1918年出生在后海醇亲王府,其父载沣时年35岁,自此,父子相依为命,直至载沣病逝。

  醇亲王府显赫非常,曾“两度潜龙,一朝摄政”。我猜想,府内藏珍一定不少。“您这么想不是没有道理。可您别忘了,都多少年了,兵荒马乱的,人命尚且难保,更甭提东西了。”见我有点失望,他稳稳的说开了故事。

  “我祖父、第一代醇亲王奕譞,虽然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却常有高处不胜寒、如履薄冰之感。他亲历辛酉政变,亲见顷刻人头落地、株连九族的惨烈景象,故心常惕惕,不敢有丝毫差池。他次子载湉(光绪帝)入继大统后,他更加谦抑退让,时时、事事、处处提醒自己,万勿有非分之想、非常之举。府中堂号名‘思谦堂’、‘退省斋’,自号‘朴庵’、‘退潜居士’、‘九思堂主人’,彰显自己不思进取、忠心事主的志向。”说着,他从书柜里取出一把用桦木制成的“木镜”,淡黄的镜面上镌刻着奕譞的手书:

  “有镜之名无其用

  吾人鉴之宜自重

  己丑端午题

  朴庵”

  字承铜绿色,镜柄为浮雕的五朵云头。己丑当是光绪十五年(1889),他去世的头一年。

  “您瞧,我祖父设计这个木镜的用心,不是很恰当的表示在那两句题词上了吗?”“我还收存着我祖父亲笔写的一幅《治家格言》,当时镶在木框里,挂在我嫡祖母(叶赫那拉氏、慈禧的胞妹)的屋里。她常常指着让儿孙们大声诵读、默默牢记,叮嘱我们做玛父(祖父)的好后代。”说着,溥任先生站起身,面对挂在东墙的《治家格言》朗朗诵读: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右古歌词俚而味长,录以自儆

  退潜居士(朴庵)

  静寿主人閲之颇称许附志之”

  这段格言平铺直叙,好读好懂好背好记,有点像顺口溜,但它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奕譞一定是在繁忙的政务之余,花了不少心思,倾其殷切期望之情,用工整的楷书,为子孙抄下这份“精神遗产”的。他克己奉公、小心从事不足虑;怕的是,后世子孙倚仗先辈恩荫,财大气粗、招惹是非,落得个“不丧身家不肯罢”的悲惨结局!奕譞写完,还特意请他的福晋、慈禧的妹妹静寿主人过目,她“颇称许”,奕譞很高兴。

  这幅“格言”真迹因为常年卷着收藏,受潮粘连,已经不能打开,多亏极高明的装裱师傅把几尽粉碎板结的绢片展开,重新装裱,恢复百年前的原貌,令人拍案叫绝!溥任为此十分兴奋,重新把它装框,郑重其事地挂在他的卧室兼书房的东墙上,日日揣摩。

  我仰头注视着墙上古旧泛棕的绢片格言,感慨不已。物何有幸!历经百一十七年的频仍变乱,而未遭焚毁,至今犹能依傍主人,昭示后代,飘香以远;人何有幸!皇皇真贵,绵延五世,虽经天壤巨变、荣辱反复,却能泰然处之,平淡面世、坚守格言,真情实意地去做好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二)

  香茶暖人,闲谈中,溥任先生又讲了一段家藏欹器的故事。

  那也是光绪十五年二月的事。他祖父奕譞根据古书的记载,请能工巧匠精心制造了一件黄铜的“欹器”。这种器物原来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来汲水灌溉的陶罐,后人根据它“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加以美化,置之庙堂放在人君右侧、带有警世意义的“宥坐之器”。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鲁桓公的庙堂见过此物,后来失传了。

  这件欹器造型精美,工艺水平很高。器架上梁横刻:“子子孙孙永葆弗谖”,容器正面刻“满溢”,背面刻“坦坦荡荡”。还有铭文记曰:

  “周庙欹器,汉末已亡。其制杜预、祖冲之尝臆造,今亦不得其详。唐代髤木之说甚简,仿制为难。余素以高危满溢自警,兹铸斯器置之案头,效古人宥坐之意开志数语。”

  文后刻款为:“大清光绪十五年二月皇七子制”,还有阳文“醇亲王印”和“九思堂印”各一方。

  溥任先生说,他祖父十分珍爱此物,郑重地陈设在原太平湖醇亲王府的九思堂中。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府迁到什刹海北岸后,此器陈放在宝翰堂中。光绪皇帝对这件欹器印象很深,也命人仿制了一个,放在宫中,借以自儆。只是模样、工艺不如府里的好。我父亲一直把这件欹器视为传家宝。1951年我父亲病逝,我把这件欹器和众多珍贵文物捐赠给当时的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现今,这件欹器存放在故宫博物院,供中外游客观赏。

  (三)

  小巷深深,树影婆娑。回味溥任老先生的说“古”,分明地摆着一条以古为鉴、知人论世的道理。

  他生于帝王家,有过堂上一呼阶下百诺、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民国初建,他在府里亲见孙中山先生与其父载沣握手言谈;日伪时期,他曾随父亲到东北,目睹大哥溥仪听命日本侵略者,尽现奴颜婢膝的嘴脸,心如刀绞;光复之后,家境困窘,父亲支持他利用府里的空房,办起竞业小学,自食其力,实现了他当教师的理想;解放后,他送走了久病不治的父亲,把家藏文物捐赠国家,默默地耕耘他钟爱的教育事业,心无旁骛。他与溥仪、溥杰两个哥哥不同,自小与父亲相从相随,耳提面命,教诲尤深,获得了两代醇亲王的人生教训,识时务、懂苍生、知荣辱,心域坦坦荡荡。已届米寿之年的溥任,一生以读书为乐,以奉献为荣。他勤于动手、动脑,事理分明,心态老是那么平和,没有清净纯朴的精神世界是做不到的。

  听溥任说古,我忽有所悟,自己并不年轻,但对历史确实懂得太少了。

  爱新觉罗·溥任小传

  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1918年9月生于北京什刹海北岸摄政王府。1947年在父亲载沣的支持下,他创办北京竞业小学,至1988年退休。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退休后致力清史研究,发表了《晚清皇子生活与读书习武》、《纳兰性德与〈通志堂集〉》、《清季王府于饮食医疗偏见》、《醇亲王府回忆》等文,还整理了其父载沣的《使德日记》等。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4-20第02版)

  (2006-04-20 21:15:00)

  

  【延伸阅读】溥仪著作版权要“归公” “皇弟”溥任不答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溥仪与妻子李淑贤合影。(资料图片)

  北京西城法院的一纸公告将末代皇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推向“认领”阶段,自9月25日起,一年内若本书版权无人认领则收归国有,以后收益归国家所有。昨日,溥仪弟弟溥任的全权代理人黎园告诉记者,溥任一定会在期限内进行认领,他们还将于本周五召开发布会对此事进一步说明。

  历史:自传曾产生多次版权纠纷

  关于《我的前半生》一书的版权归属问题由来已久,此书的前身是溥仪在东北抚顺战犯管理所服刑时,由其口述其弟溥杰执笔,写过的一份题为《我的前半生》的自传体悔罪材料。1960年群众出版社将此材料少量印刷成册,供有关部门参阅。中央领导同志阅后,指示公安部派人帮助修改整理此材料。公安部领导即指示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材料,并选定编辑李文达完成此任务,于1962年正式出版,首版稿酬由溥仪和李文达各得一半。

  1967年溥仪逝世,关于本书的版权纠纷却就此展开,溥仪的妻子李淑贤与李文达和群众出版社之间发生了谁享受本书著作权的争议。1985年11月,国家版权局发文至公安部,称此书为溥仪和李文达合作创作,据此,群众出版社将此前数次重印的《我的前半生》稿酬付给李淑贤和李文达各一半。

  1987年6月,李淑贤以李文达侵害溥仪《我的前半生》一书著作权为由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溥仪是该书惟一作者。此案件辗转多年,终于在1995年1月26日由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决认定:《我的前半生》一书是溥仪的自传体作品,《我的前半生》一书的著作权归爱新觉罗·溥仪个人享有,李淑贤作为其遗孀享受了本书的版权。

  争端:群众社要求本书为无主财产

  10年后,李淑贤去世,本书的著作权再起纷争。群众出版社在不久前向西城法院递交了请求认定本书为无主财产的申请,称上世纪60年代,群众出版社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指示,出版发行了溥仪所著的《我的前半生》。1967年溥仪去世,书的著作权由溥仪的夫人李淑贤女士继承。1997年,李淑贤去世,其无儿无女,也没有其他继承人,去世时也没有遗嘱。因此请求法院认定《我的前半生》为无主财产。西城法院于9月25日发出认领公告,自公告之日起一年内若无人认领,该书将收归国有,收益归国家。

  溥任:无主认领是他们最后一招

  关于这个话题,溥任的特别授权代理人黎园称,群众出版社曾经和自己有过多次接洽,还曾经表示要把李淑贤去世后,重印《我的前半生》一书的稿酬付给溥任。“开始大家都很和气,我们还同意了他们从13万降至8万的要求,但是没想到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李淑贤说,本来大家相谈甚欢,没想到群众出版社却于今年初在继续没有被授权的情况下又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全本)》,并号称将此前删减的16万字全部加入进来。黎园称书中有很多恶俗的内容,完全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溥任看到时非常愤怒。“我们会在时间范围内去认定我们该享受的权利,群众出版社现在要求无主认领是他们的最后一张牌。”黎园说道。

  各方观点

  同心出版社(blog):专家称版权属于溥任

  群众出版社最初出版《我的前半生》是根据当时上级领导的指示。

  不久前,同心出版社取得溥任的独家授权,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同心副总编解玺璋(blog)称,这是1995年判决下来后溥仪家族首次行使出版版权。“在决定出版该书之前,我们专门请教了有关的律师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在溥仪和李淑贤去世之后,谁还享有溥仪这份财产的继承权?律师和专家明确告诉我们,根据我国《继承法》第十条、第二十九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溥仪的弟弟爱新觉罗·溥任等亲属享有溥仪财产的继承权,包括《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权。因此,在得到溥任先生亲自签署的《授权委托书》后,我们决定出版《我的前半生》一书,并附了《溥仪10年日记》。”解玺璋说道。

  解玺璋称,9月中旬,一位自称是群众出版社版权部的人给他打来电话,声称同心出版社侵犯了群众出版社的权利,要负法律责任,并称溥任没有继承权。如果同心出版社不停止出版发行此书,就会成为被告。对于目前的事件进展状况,解玺璋称期待一个公正的结果。

  群众出版社:溥任他们是在找茬

  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全本)》激怒了溥仪的弟弟溥任,双方合作关系破裂。

  对于此事,群众出版社方面保持了低调。总编室许主任说目前的一切出版社都看在眼里,至于什么时候出面做出回应还不确定。不过他强调溥任根本没有资格继承《我的前半生》版权。他还说:“他们根基上就是错的,就是找茬,很简单的问题,现在给搅和了。”(姜妍)

  (2007-10-11 21:17:00)

  

  【延伸阅读】溥仪弟弟代理人质疑《公民》:其历史顾问曾侵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月18日,由孟冰编剧,林兆华执导,冯远征、卢芳主演的北京人艺原创大戏《公民》就将在首都剧场正式首演,该剧根据末代皇帝溥仪的后半生经历创作而成。然而就在《公民》即将上演之际,北京人艺却接连收到溥仪的弟弟爱新觉罗·溥任的代理人黎园女士和《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作者贾英华的多次联名信,信中对话剧《公民》的创作提出质疑和提醒;黎园还发给北京晚报记者大量资料,指出此次话剧《公民》的历史顾问、《溥仪的后半生》的作者王庆祥曾经剽窃过贾英华的著作,并在与贾英华的著作权官司中败诉。贾英华也在给人艺的信中指出,应尊重溥仪近亲属及爱新觉罗家族的权益,希望《公民》改编能慎重。随后记者采访了《公民》编剧孟冰,孟冰承认自己的创作的确参照的是王庆祥的作品,但并不知道王庆祥与贾英华之间曾有过官司并败诉。对此事,《公民》的历史顾问王庆祥也接受了北京晚报记者的采访,他语气激动地回应,“如果有谁觉得侵权了,让他来找我!不管他是姓假还是姓真,算干吗的呀!”

  皇族代理人和贾英华:

  提醒人艺别侵权

  在溥任代理人黎园和贾英华联名写给北京人艺的信中写道:“近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排演反映溥仪新生的话剧《公民》……理应极为慎重对待,似应征求各有关方意见,尤其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意见之后慎重形成剧本……由溥杰先生与《我的前半生》执笔人李文达先生作序,贾英华成功续写的《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等九部‘末代皇帝系列’作品,详实记录了溥仪后半生的真实生活。贾英华几十年来采访过三百多溥仪的知情人。而当前不少关于溥仪的书中,大量抄袭贾英华的作品内容。对此我们认为,如人艺有意排演溥仪的话剧,需十分慎重。此前发生过不少侵犯溥仪近亲属及爱新觉罗家族权益的事件,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经过法律交涉,均受到了赔偿或公开道歉。有鉴于此,对于《我的前半生》暨《溥仪日记》等内容,溥任(金友之)先生享有相关权益及话语权……”

  黎园和贾英华表示他们极为关注《公民》的剧本创作,为了真实塑造溥仪的人物形象,提出了“看剧本”的要求,并且提醒人艺“如果目前创作的剧本涉嫌侵权,希望停止,以免酿成名誉权或著作权官司。”由于没有得到人艺的回复,贾英华和黎园又和本报记者取得了联系,再次表达了对《公民》的质疑。

  作为《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作者,贾英华提出了几点质疑,首先是“话剧《公民》依据什么原著改编而成?”他表示,之前他与《溥仪的后半生》作者,也就是现在《公民》历史顾问王庆祥打过官司,法院已经做出过判决:“王庆祥从李淑贤处取走了溥仪日记、文稿和贾英华所整理的溥仪编年、写作采访线索、溥仪病历摘抄及贾英华整理记录的李淑贤回忆资料,并于同年10月完成《溥仪的后半生》初稿。”

  贾英华还表示,他已出版了《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等九部“末代皇帝系列”作品,详实描写了有关溥仪后半生的独特情节。“鉴于不少关于溥仪的书和影视,大量抄袭我历经艰辛采访所获独有内容,因此想请人艺对照一下话剧的内容,内中有多少相同情节?” 贾英华说,“在9月12日播出的央视新闻中,《公民》编剧孟冰披露,剧中溥仪到京第一件事是到厂桥报户口,这恰好是我在《末代皇帝的后半生》和《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中经多人采访而首次公开的详细情节。而且令人不安的是,《公民》的编剧居然张口说出:溥仪四岁被抱着登基。事实是,溥仪两岁零十个月登基,此乃简单历史常识。可见,编剧连溥仪几岁登基都没搞清,话剧如何能‘编写’成功?”

  溥仪的弟弟爱新觉罗·溥任先生的特别授权代理人黎园,也特意多次通过电话和邮件联系北京晚报记者,表示“根据国家相关法规,爱新觉罗·溥任先生对溥仪《我的前半生》著作权享有其财产继承权,因此,希望话剧《公民》尊重历史,不要胡编乱造和戏说,以免误导后人,造成错误的历史观。”“关于王庆祥,溥仪家族成员及近亲属曾多次公开发表声明,其人多次骗取溥仪家人照片和资料,并在其书中胡编乱造。尤其是王庆祥剽窃贾英华著作权一案,法院早有判决并有公论。”黎园还提供了包括溥杰亲笔信在内的各种证人的大量相关资料作为证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今年88岁的爱新觉罗·溥任现名金友之,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曾任北京市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新京报记者李飞摄

  《公民》编剧孟冰:

  文责自负不怕告

  记者为此联系了北京人艺马欣书记,他表示,不清楚贾英华和王庆祥之间的学术矛盾,“我们也不是调查专家,只是本着一切对剧本负责的态度,尊重和相信作者。《公民》编剧孟冰是人艺合作过几次的荣誉编剧,我们相信孟冰的判断和选择。”但他也承认,在得知贾王之间的纠纷之后,感觉“我们让这个戏上演有一定的风险。”

  北京人艺创作室主任吴桐告诉记者,人艺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剧本立项后,首先会和剧作家签订编剧合同,作家必须确保拥有该作品完整的著作版权。如果出现剧本版权问题,要由剧作家本人负责。

  话剧《公民》编剧孟冰对记者表示:“我看的书大部分是王庆祥的著作,剧本中引用历史事件时参考了他的研究,所以请他来做历史顾问。” 孟冰声称以前没有听说过贾英华和王庆祥之间的纠纷与官司,这次在人艺转告后,他和王庆祥进行了沟通,“王庆祥对我说:‘不要听他们的!’还说他给人艺提供了李淑贤的授权书。”孟冰还表示:“剧本创作和史料研究没关系,他们之间的官司,也跟我的创作没关系。当然,剧本中虚构部分是我的问题,如果有人认为是歪曲或抄袭了,那么我文责自负,可以起诉我。”

  《公民》历史顾问王庆祥:

  我有溥仪妻子授权书

  记者也和王庆祥取得了联系,他表示:“我和孟冰以前不认识,他因为看过我的《溥仪的后半生》一书,因此他要写剧本的时候,就到长春找的我。他的剧本就是根据我的书改编的。后来人艺又请我给《公民》这个戏做历史顾问,我已经去人艺给剧组做过几次讲座,他们都很喜欢听我讲有关溥仪的故事,觉得挺过瘾,上次一气儿讲了四个多小时。这个戏首演的时候我也会出席。”

  当记者向他提到贾英华对《公民》的质疑时,和贾英华打过官司、宿怨颇深的王庆祥情绪有些激动,他愤然道:“这个人我不是太愿意讲。我也没有必要和谁去辩论。《溥仪的后半生》是我的著作,是溥仪妻子李淑贤(已于1997年去世)独家授权给我写的,溥仪日记也是我整理的。如果有谁觉得侵权了,让他来找我!不管他是姓假还是姓真,算干吗的呀!”记者问王庆祥是否能够向媒体提供李淑贤给他的授权书,王庆祥拒绝道:“这太可笑了,李淑贤授权给我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我没必要去证明!如果到法庭上需要我出示的话,我会出示的。”本报记者 王润 J069

  溥仪弟弟爱新觉罗·溥任的代理人黎园女士向记者提供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溥杰代表皇族后裔给此次话剧《公民》历史顾问王庆祥写的抗议信。内容如下:

  呈:国家出版局 吉林社会科学院 并敬致王庆祥先生

  最近一两年来,屡次看到王庆祥先生发表有关我和我胞兄的文章作品,其中与事实颇多出入。同时我又发现由王庆祥先生提供给书刊的照片有的是从我们手中借去的,我和弟弟妹妹们对此深感不安,我们认为为了对人民对历史负责,也为了对死者负责,不得不郑重向王庆祥先生提出:(1)有关我们兄妹的作品,不经我们认可,如若发表,应由王庆祥先生自己负责。(2)从我们手中借去的照片和文字材料,请王庆祥先生于收信后一个月内寄还我们。(3)已发表的有关我们的文章、作品,请王庆祥先生作一公开声明,凡是未经我们同意的,由他自己负责。

  此信是经过我的弟弟溥任、妹妹金欣如、金蕊秀、金韫娴、金志坚看过一致同意由我署名发出。

  溥杰 1985年8月14日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