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内蒙古城市蒙古族办婚礼 民俗特色从草地"进城"

2015年05月05日 07: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4日一大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汉族小伙王凯早早起来,准备迎娶他心爱的蒙古族新娘。

  王凯穿起提前订做好的蒙古袍,尽管样式华丽,可是穿着起来并不繁琐,只是纯皮制的蒙古靴让王凯感觉分量有点重,“爱人是蒙古族,所以我们商量好了,办一场蒙古族式婚礼,和普通的婚礼相比,蒙古族婚礼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衣着、装饰的区别,更多的是对爱人民族的一种尊重,文化的传承。”王凯告诉记者。

  吉时一到,娶亲的车队缓缓向新娘家驶去。

  “如果在草原上,我应该是骑着马去见我的新娘。”王凯笑着说。

  一到新娘家,王凯娶亲的队伍就收到女方家的“见面礼”——哈达和一碗迎宾酒。尽管新郎官不胜酒力,可是这酒他毫不犹豫地喝的干干净净。

  历经伴娘和亲戚的“刁难”,新郎官终于见到了身着华丽蒙古族礼服的新娘,帽子、头饰、服饰、鞋子,一丝不苟。

  随后,新郎给新娘的爷爷献了哈达,表示尊敬,用蒙语的“爸爸妈妈”称呼了新娘了父母,并向二老敬奶茶,品尝蒙古族特色食品。

  临近中午,新郎与新娘一同来到宴请宾客的酒店。

  宴席上,新娘的花房变成了蒙古包,路引是苏鲁锭,阵阵悠扬的马头琴和蒙古族长调不绝于耳。

  阿斯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蒙古族婚礼”传承人,他用蒙语代表新郎新娘祝颂,祝颂蒙古包、哈达、长辈、以及感谢所有新朋好友的祝福。

  在祝颂火神时,新郎新娘双手手心向上在火盆上顺时针画圈,进行祭火,代表一个新的家庭组成。

  阿斯汗主持蒙古族婚礼已经十多年了,他告诉记者:“随着蒙古族进城,越来越多的城市蒙古族在结婚时选择蒙古族婚礼,可是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不可能完整的把最纯正的蒙古族婚礼从草原上放在城市里,不同地区的蒙古族在婚俗上有着不同的区别,有的地方结婚要办三天三夜甚至是七天七夜,在城市里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只能是‘取其精华’,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传承。”

  “每年我还会为很多双方都是汉族的新人主持蒙古族婚礼,他们生长的内蒙古,大多在外地学习或者工作,他们更愿意在家乡举办蒙古族婚礼,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多多传承蒙古族的传统,尽管时代在变,可是能延续下去的民俗,就一定要延续下去。”阿斯汗说。

  婚礼结束时,王凯感叹到:“这场蒙古族婚礼,将是我人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