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的麓山忠烈祠。 邓霞 摄
抗战老兵谭昆山(右)、吴淞向记者讲述了当年战役的惨烈情形。 邓霞 摄
中新网长沙6月26日电 题:海峡两岸记者巍巍麓山追忆抗战烽火
作者 邓霞 丁杰英
“日寇侵华五十年,中华大地遍狼烟。罪行罄竹书难尽,万古勿忘国耻痛。”96岁的抗战老兵谭昆山在两岸记者的采访本上挥笔写下这首旧作,以提醒世人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依然能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以“湖南抗战名城巡礼”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联合采访活动近日在长沙启动。来自台湾、香港及大陆的27家媒体记者首站来到仍保存不少抗战遗址的长沙岳麓山,追忆当年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的麓山忠烈祠,是1939年为纪念国民政府第四路军抗日阵亡将士而修,里面设有湖南抗战史展览。
记者从展览史料中了解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后,湖南成为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区。中国军队先后集中了140多万兵力,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一、二、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和湘西会战,在湖南战场上共毙伤日军29.3万余人,占侵华日军伤亡总数的十分之一。
“湖南战场是相持阶段的正面主战场,具有全局性重大意义。”湖南省文史馆馆员郑佳明认为,发生在湖南境内的六次重大战役中,影响最大的是三次长沙会战。其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扭转了战争趋势,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决心。郑佳明引用当时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文章说:“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麓山忠烈祠内,抗战老兵谭昆山、吴淞向记者讲述了当年战役的惨烈情形。回忆起那段烽火岁月,两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仍仿佛历历在目,几度哽咽无语。
“当时长沙满大街的抗日标语,我最受感动的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一袭僧衣、脖挂念珠的吴淞说,“我没有钱,只有出力。”当年长沙许多学生因此报名参军,16岁的吴淞便是其中之一。他参加过长衡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
陪同父亲吴淞来到忠烈祠的吴晋告诉记者,父亲晚年剃度出家,法号释来空,现常年居住在常德乾明寺,只有身体不适时才会到长沙的子女家中静养一段时间。“乾明寺曾是常德会战中的战场。”吴晋说,父亲居于寺内,为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守灵、超度。
从忠烈祠后沿着陡峭的石阶一路向上,便是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每逢清明,不少民众自发前来祭扫。两岸记者也与学生代表一起在公墓前默哀致敬。
两岸记者与学生代表一起到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前祭奠先烈。 邓霞 摄
“今天我们缅怀这段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着眼于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大一学生王雪说,今人应将国耻铭记在心中,并以此为动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一中华梦而奋斗不息。
两岸记者还在岳麓山上探访了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遗址)、长沙会战碑、刻有五千多名长沙会战中阵亡将士名录的麻石围栏等抗战遗迹。它们虽然不能言语,却是历史的直接见证。
“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这次采访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采访团团长、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时报国际副总经理陈邦钰说。(完)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