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铁饭碗"变"瓷饭碗" 多地试水公务员聘任制

2015年07月09日 14:37   来源:中国广播网   陈晨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又是一年毕业季,不少应届毕业生将报考公务员作为大学最后一年的头等大事。公务员考试也常出现激烈竞争。而如今,聘任制来了,未来有望打破公务员“铁饭碗”。目前,全国有多个省份先后试行了公务员聘任制,与此同时,诸如“招人难”、“跳槽热”、“零淘汰”等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日,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在一些地方已经有了动作,包括贵州、深圳、江西、北京、上海、江西、北京、江苏、四川、山西、山东等多地已经开始试水公务员聘任制。

  目前,贵州选择贵阳市、遵义市、贵安新区三地7家单位作为试点,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八名聘任制公务员。与传统的公务员招录有所不同,此次招聘的重点是寻找急需紧缺、高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贵州省这七家聘任单位的工作需要,此番聘任制试点的8个聘任制职位中有7个职位的聘任合同只有三年。根据贵州省贵安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局局长介绍说,传统的公务员招录程序多、时间长、选拔方式单一。而聘任制的公务员,整合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招录渠道。

  深圳市在2007年率先在全国试点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目前已经招录聘任制公务员超过五千人。有媒体报道,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可能会导致公务员跳槽热,然而根据深圳的数据显示,在深圳市的聘任制公务员中,仅仅有47人和机关解聘,其中46人是主动离职,一人是被解聘。另一方面,深圳市人社局的数据还显示,在深圳市的聘任制公务员中,2014年每年主动离职的人数不超过一百人。

  江苏去年12月份启动了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试点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1名聘任制公务员。最终仅有两个岗位成功招募。这两个岗位分别是泰兴市环境保护局和泰兴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两个技术管理岗。近日这两个岗位的公务员作为江苏省的首批面向全国招聘的聘任制公务员正式上岗,今年,聘任制公务员还继续将在江苏试点。

  经报名、考试测评、考察、体检公示等程序,近日,泰兴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管理技术主管刘增富和泰兴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化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主管王春晓先后到位,这也意味着江苏首批两名面向全国招聘的聘任制公务员正式上岗。昨天,记者从江苏省人社厅了解到,今年,聘任制公务员还将继续在江苏试点。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名叫王春晓的公务员。30岁的他向记者坦言,在新的岗位才工作一周,适应性还比较好,因为这份工作和他自己以前做的差不多。王春晓说他是河南人,是化工专业的硕士生,2011年考到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安监局化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是一家事业单位,月薪在5000元。后来在南通成了家,于是就报名参加了聘任制的公务员。除了18万的年薪诱惑之外,他觉得这个机会不错,他想挑战一下自己。王春晓说,安监工作很辛苦,压力很大,他现在每天要跑两家化工企业,来检查他们的安全生产,督促整改隐患。

  聘任制的公务员风险较高,压力较大,责任也较重。最大的不同在于引入市场机制,将公务员的身份变成了合同制,将“铁饭碗”变成了“瓷饭碗”。以聘用和合同管理为主,合同内容可由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共同协商,享受社会保险制度,所有的工资、考核都将依据合同来进行。推行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在江苏还是首次,没有所谓成熟的经验。有分析人士认为,让社会了解聘任制公务员的意义很重大,所以江苏正在创新公务员选拔任用的方式,拓宽机关选人的渠道和全新的招聘模式。因此这次试点的意义很大,今后江苏还将继续试点。(江苏台记者陈晨)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