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十三五”规划建言会聚焦京津冀生态环境发展

2015年08月17日 10:07   来源:京华时报   

   近日,两场“十三五”规划建言会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出席公众建言会,听取建言并讲话。建言会上,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生态环境合作发展成为建言人关注的焦点。有建言代表指出,北京应设定“重污染天数指标”。

   8月13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出席市“十三五”规划编制“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公众建言会,听取建言并讲话。

   国务院参事牛文元建议,一手抓功能疏解,一手抓业态重组,打造北京发展新优势。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吕斌建议,优化调整京津冀城际交通体系规划,构建多层次、多中心的城市网络结构。

   王安顺对代表们的真知灼见表示衷心感谢,要求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中认真研究吸纳。王安顺指出,当前首都发展面临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精心编制好首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广大市民在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进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8月15日上午,“十三五”规划第四场公众建言会举行,主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改善空气质量、做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京津冀生态环境合作发展成为建言人关注的焦点,先后有14名建言人就此话题提出建议。14人中,多是在生态研究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

   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对“十三五”环境保护目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在空气质量方面,王金南建议,不但要设立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蓝天数”(达标天)的指标,而且要设定重污染天数的指标。

   “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重污染的天数,咱们敢不敢啃这个‘骨头’,设定重污染天数的指标?”王金南似乎知道自己提出的指标十分有挑战性,向规划编制组发问。

   在生态保护方面,王金南提出把目前的生态保护红线落实下去。他说,目前北京提出了自己的生态保护红线,但是红线应该是底线,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他建议北京把这个红线再压一压,红线之内坚决不可以动,或者将红线分为一类、二类,一类内坚决不可以动。

   ■其他建言

   建设通向中心区城市通风道

   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王迎春提出,为了让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通风透气,建议发挥气候生态补偿作用。在规划中更加注重保护建设新鲜的空气、冷空气生成区域。

   此外,保护与建设通向中心区的城市通风道。北京周边的空间功能布局要利用好南北、东西走向和廊道,建筑物结构要构建互相连通的廊道,避免断头和结点的阻碍。还有就是,要让山风“进城”进行空气交换,减少空气污染。

   构建“森林包围城市”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协副主席尹伟伦表示,北京多年的“摊大饼扩展模式”,其弊病是多年难以解决的“老大难”,北京疏解的产业、企业、机关、高校等土地空间,皆可重新规划为林地、湿地、绿地等星罗棋布的生态用地,这是构建“森林包围城市”的生态良好的北京城市新格局的机会。尹伟伦还表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吸收碳汇,分解污染物,调节小气候,沉降大气污染颗粒等功能,所以北京城市急需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与恢复。

   ■建言统计

   2.5万人献策

   据了解,截至8月14日,“十三五”规划编制公众参与活动已有2.5万人参加,收到公众建言8400余条,完成居民社会调查问卷1.93万份。其中,共收到809条与“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相关的意见建议,约占全部建言的10.4%。建言者最关注的领域,依次是大气治理、垃圾处理和绿化,占比分别为24.3%、23.9%和11.8%。

   本次活动将持续到9月底,广大市民可以继续围绕“加强城市治理与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等主题,通过首都之窗网站、邮箱、微信、微博、电话、传真、信件7种方式,提交意见建议。

  

(责任编辑:秦宇雯)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