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石家庄警方侦破特大信用卡诈骗案 涉案金额1700余万

2015年08月26日 16:21   来源:长城网   

    26日记者获悉,在石家庄公安局网安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南、广东等地警方的密切配合下,石家庄市公安局裕华分局刑警、网安联合作战,成功侦破一起特大网络信用卡诈骗案,该犯罪团伙通过非法获取、更改被害人信用卡网银注册信息,从而实施疯狂套现犯罪行为,随着最后一名嫌疑人8月24日被依法批准逮捕,现该团伙8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落网,涉案金额达1700余万元。

  信用卡资金莫名蒸发

  石家庄市民龙先生被电脑页面上显示的自己银行信用卡的交易信息惊得眼前发黑,不到一个月时间,自己的信用卡及关联的另外几张子卡竟有五百多笔交易,产生交易金额55万多元,而他却一无所知。时间定格在2014年8月25日。

  起初龙先生以为是银行的系统出现了问题,刷新几次后仍旧如此,龙先生就有些慌了神儿,双手颤抖着拨通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客服电话进行询问,对方确认银行网银系统并无问题,而龙先生查询到的55万余元的交易也都真实存在,银行方面建议龙先生立即报警。

  裕华公安分局槐底刑警中队接警后迅速展开调查,通过报案人龙先生回忆,他手机上前些天曾收到银行方面发来的短信,告知自己信用卡绑定的手机号已经进行了更改,但当时他忙于生意,并没有立即与银行方面核实,后来一忙就把这事忘在了脑后。直到前几天他突然收到了银行寄来的一封挂号信,里面装有一张信用卡,这卡竟与龙先生此前一直使用的信用卡卡号完全一致,随卡一块寄来的还有一张信用卡中心的公函,告知龙先生的信用卡补办申请已经成功受理等等。原来的信用卡还好好地放在钱包中,自己也从未向银行方面申请补卡,这凭空寄来的“补卡”又是怎么一回事,再不敢掉以轻心的龙先生赶紧登陆电脑网银进行查看,才发现自己的信用卡确实出现了异常,竟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了数百次几十万元的消费,但他却连一条提醒短信也没收到过。在办案民警的提醒下,龙先生再次登陆网银查看后发现,他在银行预留的手机号码曾被人四次进行更改,而更改后的手机号他却并不认识,直到这时,龙先生才确信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了。

  在受害人毫不知晓的情况下,数十万资金就被迅速消费,对此槐底刑警中队第一时间向分局进行了汇报,分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抽调刑警大队、网安大队、槐底刑警中队精干警力组成专案组展开侦破。

  意外手机号码牵出嫌疑人

  专案组民警首先调取了被害人的银行卡记录及网银登陆情况,初步确定了犯罪嫌疑人作案地址位于河南省,随即,办案民警赶赴当地进行调查,一个登记名为“官东”的男子进入了办案民警的视线,但让人失望的是,“官东”的身份属于被人冒用,真正的犯罪嫌疑人仍然隐藏在幕后。

  通过查询“官东”的身份信息发现,其曾在河南光山县出现,民警到该地银行进行调查后发现,“官东”在银行办卡时预留的电话正是龙先生银行卡被盗刷时犯罪分子所使用的替换号码,由此看来,冒用“官东”身份的男子必是犯罪分子无疑。但此人在办理银行卡所预留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皆为虚假信息,案件侦破线索似乎又断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位银行女职员的话又让办案民警重新燃起了希望,原来,“官东”在办理银行卡时预存了100元费用,准备开通网银功能时因为信息审核不过关而卡了壳,“官东”与银行经理“理论”未果,一气之下要求退还100元钱,这位女职员在将100元钱退还给“官东”后未及时将他的卡内的预存金额进行“退回”操作,“官东”便携卡离开了银行,无奈,女职员垫付了这100元钱。后经联系“官东”,他答应将这100元钱还给该女职员,并留下了自己的另一个手机号码。正是通过这个手机号码,民警查明了“官东”的真实身份为光山籍男子谭某,并掌握了谭某的行踪。经过几天的连续侦查和跟踪,谭某的同伙,同为光山籍的男子周某也进入了警方的视线,2014年11月19日、20日,经警方周密布控,嫌疑人周某、谭某先后被抓获。

(责任编辑:庄彧)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