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抢抓‘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深度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加快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是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区域合作的再起航,是全方位接轨长三角、立体式融入长三角的再动员。滁州与江苏南京无缝对接,是我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日前,我们赴该市就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近年来,滁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先后加入南京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在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滁州的主要做法是:
1.坚持发展同谋,以高层互动拉紧协作纽带。滁州围绕产业承接、园区共建、交通对接等方面,分别与南京、苏州建立高层互动合作机制,每年与两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互访1~2次,共同研究、协商推进重大合作项目。比如,在滁宁合作上,通过南京都市圈城市联盟相关议事协调机制,沟通参与南京都市圈及南京市相关规划编制,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
2.坚持市场同轨,以招商合作打造统一市场。滁州始终把长三角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区域,2010年以来,该市新引进的1169个亿元以上项目中,来自长三角的占50%以上,通过开放合作,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抢抓南京市建设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的契机,依托长三角汽车产业的雄厚实力,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现已拥有西门子、康佳等家电及相关配套企业800多家,猎豹、全柴等整车及零部件企业130多家。
3.坚持平台同建,以园区共建冲破区划藩篱。滁州发挥区位优势,在搭建发展平台、夯实承接载体上借力发力。2012年4月,与苏州工业园合作共建了苏滁现代产业园,3年多来,园区已累计投资80亿元,各类项目签约48个、在建72个、竣工42个。同时,鼓励全市1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走出去”,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和园区的对接合作,目前已与南京高新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等近30个园区开展了合作共建。
4.坚持建设同步,以空间对接加快同城步伐。滁州把空间一体化作为产业合作的基础,加大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规划对接,优先建设连通长三角的重点路网。目前,已拥有通往苏浙沪的高速公路和铁路8条、国省道11条,滁州港开工建设,滁州机场项目选址等前期工作正在开展,水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将更利于滁州融入长三角。随着时空距离的拉近,长三角城市的消费群来滁投资置业明显增多,与南京接壤的来安县汊河镇、南谯区乌衣镇去年销售4000多套商品房,其中南京购房者占八成,滁州的“卧城”效应更加凸显。
5.坚持措施同频,以改革创新优化政务环境。滁州积极借鉴长三角地区创新体制机制的经验做法,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打造效率高、服务好的发展环境。成立了海关、商检机构,与长三角区域共用一套通关模式,实现“多地通关、如同一关”。着力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谋划开展第八轮审批流程再造,积极建设“电子政务超市”。充分借鉴苏州工业园模式,在苏滁现代产业园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规划、国土等19个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到园区,做到“园区事园区办”。
6.坚持资源同享,以多点突破拓展合作领域。在科技教育方面,借助南京的高教资源,谋划建设了滁宁高教城,南工大、南理工已签约入驻。引进了一批苏浙沪特别是南京的研发平台,与本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多领域合作。在医疗卫生方面,南京儿童医院和鼓楼医院集团在滁分别设立分院,使滁州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南京的优质医疗服务。在环境保护方面,参与建立了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大气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圆满完成了青奥会等重大活动的环保合作任务。
随着融入长三角步伐的加快,滁州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持续提升。但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滁州在深化区域合作过程中,也遇到跨省协调难度较大、要素保障供给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复杂的历史、区划等原因,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仅靠市一级难以解决。为此,我们建议:
1.注重加强省际规划衔接。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统一规划,是促进跨省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建议加强省际规划的衔接,做好规划统筹与空间整合,当前要把握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有利契机,在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上,同与我省接壤的江苏、浙江两省全面统筹、无缝对接,力争以规划的衔接统一,引领我省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实行非均衡政策支持。随着国家“三大战略”深入实施,我省全面融入长三角面临大好机遇和广阔前景。在深化合作过程中,建议区别对待,分类施策,赋予重点区域更突出的战略地位,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融入、优先发展。
3.进一步完善协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长三角合作任务定期调度通报、年度总结评估工作机制,对上年度确定的重点合作项目进行综合评估,锁紧责任链条,加大推进力度。健全跨省重点合作项目省级层面的协调机制,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自由流动的体制环境,进一步形成政府与市场科学分工、高效合作的良好局面。
4.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结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把“沪宁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主轴带的要求,完善合肥经济圈发展规划,支持其进一步做大做强,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加强合宁主轴区域发展的研究谋划,支持合宁间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沿江苏、浙江边界线,从省级层面规划建设若干条“珍珠项链”或沿边经济带,不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执笔:余三元、王图强、姚珂、张少华、尹晓稳、朱亚楠、赵晓亮)(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