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的“加减法”

2015年09月28日 09:01   来源:光明日报   

  自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升级转移成为三地重点发力的领域。一年多来,北汽集团黄骅整车项目一期建成投产,曹妃甸千万吨炼油项目核准建设,北京凌云化工整体搬迁河北邯郸……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东风,更多地区和企业在谋划产业“加减法”,推动建立适合本地区资源要素禀赋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

  谋定后动 规划先行

  在北京动物园地区批发市场(以下简称“动批”),曾经火爆的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已不见踪影。据介绍,动批整个市场总摊位数约13000个,去年已减少了10%,今年将再减少1300个摊位。动批所在的西城区与天津、石家庄、廊坊等地签订了战略协议,服务撤走的商家。而未来的动批将逐渐转型为服装设计、展览展示、电子商务的区域。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全面协同发展。其中,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

  然而,当前京津冀产业布局总体上缺乏统筹,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产业发展链条。京津产业过度集中,河北产业过度分散,津冀沿海产业布局同构化问题突出。

  “总的来说,三省市应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国家赋予的使命职责来发展。北京要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天津作为港口城市,要大力发展航运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河北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区域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曹立说。

  计熟事定 举必有功

  “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行政区划分割,要打破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和部门利益,真正站在产业协同的角度来进行规划。”曹立认为。

  为打破行政分割,2015年初,三地均将产业一体化的具体措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悉,北京海关、天津海关率先启动京津冀海关通关一体化,并扩大至石家庄海关,新的流程启动以来,通关时间平均缩短41天。

  财税方面,为推动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建立财政利益共享机制,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促进了区域间产业合理流动和布局。

  据统计,天津市以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密切与京冀合作,2014年吸引京冀企业在津投资1128亿元,占天津市全市利用内资的40%,北京、河北货物占天津口岸出口总额的35.8%。河北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1.5%,从京津引进项目2697个、资金147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9%和46.3%。从北京来看,2014年,中关村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达两成。

  把握规律 市场主导

  今年1月19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落户河北沧州渤海新区,22家企业签约入驻,总投资61亿元。这个新区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优惠的产业支持政策,而且临近黄骅港,交通便利。对企业来说,可以解决原料药缺失、供应不足的问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同时享受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和津冀等地的低成本优势。

  如何避免规划沦为一纸空文,关键还在于尊重规律,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是资源和要素在更大空间的优化配置,包括了发展规划的衔接、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和土地市场的统筹。”曹立指出,在产业升级转移方面,要着力构建好利益分配机制,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跨省市投资、产业转移对接、园区共建、科技成果落地等项目的收益分配政策,建立相应的互利共赢机制。

  未来,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不仅需要政府行政搭好台,而且更要社会资本来唱戏。应发挥好资本在协同发展中的无形力量,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形成有利于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区域生态系统。

  而政府部门除了引导之外,还应改善三省市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等。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