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长假首日高速车流创新高 泰州大桥南京四桥也拥堵

2015年10月02日 13:41   来源: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10月2日讯 平日里南京市民抱怨过江难,一到节假日全省车主都在体验过江难!今年国庆首日过江车流爆发式增长,连一向畅通无比的泰州大桥和南京四桥都堵上了。记者从省高速公路指挥中心获悉,原本节前预测国庆首日全路网流量达到260万辆创新高,从昨日到晚上8点的情况看,全天24小时流量可能比预期的还要高。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石小磊郭一鹏

  话说,有位女子,因为堵车太闷

  下车在高速上步行了5公里,找不到自家车了

  扬子晚报记者郭一鹏通讯员陈科为您讲述:10月1日上午8点25分,南京高速三大队交警排堵时,发现一名女子站在三桥高速主桥面路边,神情焦虑。上前询问,女子姓马,她居然和所乘车辆失去了联系!为啥?就因为上午出门遭遇堵车,马女士感觉身体不适,下车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哪料不知不觉向前走了约5公里,回头找不到自家车了,糟糕的是,自己手机还放在车上。还好,交警立马联系了马女士家人,同时驾车带她驶离高速,在3公里外的服务区找到了马女士弟弟。

  出行主题:拥堵

  A从昨日0点起,全省多个路段就排起长队

  10月1日是国庆长假免费放行第一天,但很多车主在9月30日晚就提前出行了。令许多车主始料未及的是,提前出行也未能逃过堵车的命运。自0时起我省京沪高速淮安与扬州段、广靖锡澄、江阴大桥,沿海高速盐城与连云港段、苏通大桥,苏嘉杭、泰州大桥由南往北方向,宁通高速泰州段、沪宁高速常州段至苏州段由东往西方向、沿江高速无锡与苏州段等路段就出现了大车流量。一场大雨也让原本就不好走的高速堵上加堵,不断发生的轻微事故造成很多路段出现车多缓行现象,这些路段的拥堵一直持续到昨天下午2点之后。

  因流量大,交管部门不得不采取管制措施,在不同时段关闭了多个高速入口。

  B南京昨天出城通道堵成停车场

  长江大桥、二桥、三桥……国庆首日,南京出城通道车辆排长队,犹如停车场,直至晚间,长江二桥依然难行。

  从昨天凌晨免费放行后,长江二桥就车流不断,到了凌晨3点多,南向北出城方向,已经开始出现排队现象。此时,车辆还是不断从沪宁高速往二桥方向驶去。交警不得不采取措施分流。

  上午7点左右,长江大桥也出现了南向北出城方向车辆积压,北向南方向随后也出现了众多车流。此时,长江二桥更加拥堵;长江三桥前往合肥方向车流量大;长江四桥麒麟枢纽段至栖霞互通段也车多缓行。到了上午9点,长江隧道出城往江北方向车辆也开始增多,出现了排队缓行现象,车尾排过夹江大桥。至此,南京出城通道几乎都成了停车场。

  因为雨天路滑又急着赶路,高速事故不断,结果使得出行的道路更加拥堵。车距过小、随意变道和“加塞”是主要原因。“遇到堵车一定要保持好心态,切勿急躁,”高速二大队人士提醒,“如果发生事故,耽误了国庆出行就不划算了。”

  C太意外了,泰州大桥和南京四桥竟也堵了

  以往的节假日,泰州大桥和南京四桥都是车主们避堵的最佳选择,然而昨天不仅江阴大桥、南京二桥、苏通大桥毫无意外地堵了,甚至连以往最通畅的两座过江大桥也成了“不通大桥”。从泰州到南通沿江的几个汽渡也全部堵上了。

  泰州大桥主要堵在了自南向北方向的桥北路段,主要是本想讨巧和经引导的车主蜂拥进入泰州大桥,造成过江车辆爆发式增长。

  南京四桥的大流量主要受分流影响,因二桥南向北方向拥堵严重,交管部门在麒麟枢纽进行分流引导,大车流进入绕越高速之后也发生了车多缓行,昨日清晨7时,四桥高速南京往六合方向在栖霞收费站1公里左右车辆便排队积压。

  通行建议

  今走泰州大桥最好在高岗出高速

  10月1日0时至14时全路网实际出口流量为155万辆,预测昨天全路网出口流量超过260万辆,今天全路网出口流量预计220万辆,虽然比1日回落,但部分路段仍然不好走。

  这些易堵路段尽量绕道避开

  预计今天京沪高速扬州段、苏嘉杭、广靖锡澄、江阴大桥、苏通大桥、南京二桥、泰州大桥、南京四桥由南往北,宁通高速泰州段、沿江高速无锡与苏州段、沪宁高速常州至苏州段东往西方向车多缓行。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