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未来5年 四川将实现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100%(图)

2015年10月12日 17:29   来源:四川日报   

  本报制图/卢浩

——《四川省医疗卫生计生扶贫专项方案》解读

 

  要让贫困人群真正摆脱贫困迈向小康,保障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是基本前提。日前,《四川省医疗卫生计生扶贫专项方案》正式出台,将采取多方面措施保障我省贫困人群的健康水平。“针对我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实际,我们制定了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医疗能力提升、卫生人才培植和生育秩序整治等五大行动,以此推进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能够保基本、强基础、促基层,使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水平大力提高,让贫困人群没病可以防病,有了病看得起病,也看得好病。”省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保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100%

  对于贫困人群来说,拥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是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关键。《方案》明确要求,各地要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实现参保率100%。同时,还将适度扩大新农合报销范围,逐步提高住院补偿比,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所有贫困重特大疾病患者等。此外,对住院贫困人口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并开展多种专项免费医疗服务,努力实现所有贫困伤病人员得到有效治疗。

  据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健全医保体系外,逐步将建卡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对其中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付费用较高的,给予门诊救助。对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建卡贫困人口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以及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不低于70%给予救助。

  促基层:乡村卫生机构建设全面标准化

  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村、首诊在基层,这是医改的目标,也是降低群众医疗支出的有效手段。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省乡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中心卫生院至少设置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公共卫生部门、综合办公室。临床科室至少设置有急诊(抢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全科医学科、中医科;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房、化验室、X光室、治疗室、处置室、消毒室、信息统计室。每个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10项,每个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5项。

  我省将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远程医疗为核心,加快推进贫困县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县域内发病率和近3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五位的疾病病种对应科室的临床专科建设;建立城市青年医师下基层长效机制,全覆盖实施三甲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县医院和二级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县中心卫生院。

  强基础:留得住优秀医疗人才

  人才是困扰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我省将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定向招生和对口进修相结合的方式,使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实施了民族地区专项引进计划,到2020年,每年对民族地区贫困县招聘的300名“阳光天使”计划医学类大学毕业生、50名招聘执业(助理)医师、50名公共卫生人才给予经费补助。到2020年,贫困地区所有新进医疗岗位医学毕业生必须参加全科医生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名;每年组织贫困县医务人员有序到对口支援城市二甲以上医院免费进修,每个县医院每年安排2人、每个中心卫生院每年安排1人到对口支援医院进修学习。

  我省将实行订单定向人才培养,到2020年,省内医学院校招收本土生源实施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每年为贫困地区免费培养医学本科毕业生200名、医学专科毕业生800名,并实行最低服务年限制度。

  本报记者 石小宏

  连线

  专家巡诊进村入户

  听说过两天省医院的专家要来村里,为村民做全面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南充市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村民谭平承打心眼里高兴,他患有高血压,却一直没有条件进行全面体检。安溪潮村是贫困村,167名贫困人口中,有45人因病致贫。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不再为生病犯愁成为村民们的期待。

  今年,省医院把安溪潮村作为定点扶持村。医院将帮助安溪潮村卫生院建立医疗信息化系统,实现与省医院直接远程会诊。医院还对这里的乡、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为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免费提供相应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省医院的专家们以巡诊的形式,定期深入到乡、村和村民家里,随时跟踪和了解患病群众的治疗情况。

  原标题:“五大行动”让群众不再因病致贫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