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香港“80后”在京寻梦掘金互联网金融

2015年10月21日 16:29   来源:新华网   王晓洁

  在望京SOHO,32岁的李英豪穿着运动T恤和运动短裤,看起来像个大男孩。他正在和伙伴们讨论如何打造北京的港式茶餐厅。作为一个香港人,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他还是会怀念家乡的味道。

  李英豪是许多在京创业港人中的一员。2012年,他创立了移动支付公司“钱方”,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他告诉记者,北京吸引他的是对创新的鼓励和对差异的包容。

  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和许多“港仔”一样,李英豪最初选择留在当地打拼,加入了IBM。2009年,作为公司外派北京的员工,李英豪来到北京生活、工作。这一经历,让他意外地发现了互联网商机。

  “在北京开会,每个人都在谈互联网,而在香港,大家都在谈论银行、股票。我发现,这个地方挺有趣,感觉像哈利·波特进入了魔法世界。”李英豪说。

  来北京之前,李英豪和IBM签了1年的合约,然而,来京之后,合约到期未满,他毅然离职,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互联网创业之旅。

  李英豪说,为了创业,他说服母亲,抵押了家里的一套房产。自己在考虑是否创业时,算了一笔账:互联网是未来数十年的产业热点,即便自己创业失败了,这段经历也有利于他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事业。

  初次创业时,李英豪选择了香港。他和朋友们组建了一个团队,专注于移动互联网的APP外包业务,曾经帮助星岛出版集团打造电子书平台。第二个创业项目,是从事一度火热的地理位置信息“签到”业务。然而,由于在2010年前后,移动互联网的“火候”未到,“微信”服务也是直到2011年底才问世,这两个创业项目并未取得太大进展。

  但两次创业经历,让他认识了业内的投资人,一个投资人提醒他关注移动支付业务,两人一拍即合。2012年,“钱方”诞生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POS机收款解决方案。如今,钱方在全国31个省区市有200多万商户,300余万消费者,交易规模突破500亿,并获得了红杉、经纬资本的投资。

  在北京,李英豪的工作重点与此前在跨国公司差异鲜明。在跨国公司,他面向的客户都是大型机构。然而在内地,他的目标客户在农贸集市扎根、在小商品海洋打拼,他面向的是千千万万的小微商户。

  不过,创业的路并不平坦。他说,在A轮融资前,资金链几乎断裂;刚开始做POS机的时候,光是研究这个行业就花费了半年时间,非常焦虑。

  “最初,我也没有想到一定要怎样怎样,就是想一定要活下去,活下去已经不容易了。”李英豪感叹。

  近日,钱方推出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商圈服务“好近”,计划在年内推出APP。在这款应用上,人们能够基于自己的地理位置找到自己需要的餐饮、健身、生活服务,还能在APP上交流、互动。客户通过扫码钱方的POS设备二维码而购买商品,同时也自动关注了“好近”的微信账号,得以进入“好近”商圈。由此,钱方得以激活了沉淀3年的POS机商户,连接了大量潜在的消费者。

  在李英豪看来,钱方面对的是移动支付的“蓝海”,在移动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的今天,拥有着无限的商机。

  最近,李英豪在香港参加了一个互联网创新会议。他深深感到,创业创新正在成为香港与内地经济互动的新亮点。一方面,香港本地的技术人才、创业团队,纷纷涌入内地寻求发展;另一方面,香港的资本也开始在内地投资科技项目。

  如今,内地与香港的创投生态圈正在形成。2013年,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联和香港青协三方发起成立“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目前已吸引了两地近百家创业团队进驻。无独有偶,香港工商总会也于近日在前海成立了创业孵化基地。

  “香港的创业氛围不如内地,其实香港有人才、也有资本,就是没有把这些元素聚集到一起的生态系统。在这方面,香港需要和内地有更多互动。”李英豪说。

  (记者王晓洁)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