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地学校现毒跑道 专家:陈旧招标逼商家"黑心"

2015年10月22日 07: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江苏多地学校出现的“毒跑道”事件尚未平息,近两天,郑州、上海等地又传出学校、幼儿园新修的塑胶跑道或操场散发出刺鼻的气味,给孩子造成身体不适的消息。从来没想过孩子可能会在学校跑道或操场上被有害气体伤害的家长,开始对这一问题忧心忡忡。尽管湖北、湖南和辽宁等省已对学校的塑胶跑道和操场展开了检测,但人们不禁要问,“毒跑道”之患的根源在哪里呢?

  本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全国学校体育联盟研讨会之际,也向与会的多名教师、专家和教育部门的负责人问到了“毒跑道”问题。

  教育部体卫艺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塑胶跑道的质量检测是有国家标准的,但这个标准还缺少对环境背景的考量。显然,塑胶跑道在实验室、高温、日晒、雨淋、有风或无风等不同的条件下,其有害气体的挥发程度是不一样的,检测结果自然也各不相同。

  而多位学校体育老师向记者表示,国内学校铺设的塑胶跑道,质量越来越差是不争的事实。

  “我就看到过这样的情况,学校头一年新铺的塑胶跑道,第二年就开始出现开裂、脱胶或损毁的情况,”一位体育老师向记者表示。

  “虽然学校在塑胶跑道的购买和施工上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进行招投标工作,也要求生产厂家和施工单位进行质量保证,但价低者才能竞标成功的规定,在某种程度上让质量并不那么过硬的产品和施工方得以进入学校,”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育教研员车纯说。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回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塑胶跑道逐步进入国内的学校,当时每平方米的价格约一百五六十元,20年后,即便国内塑胶跑道的规模化生产有助于成本的降低,但人工成本却成倍增加,结果,塑胶跑道的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在某些地区,甚至降到了每平方米七八十元。“商家都是要利益的,这么低的价格,商家还怎么赚取利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降低产品质量”,王宗平说。

  教育部门对学校购买、安装塑胶跑道“价低者得”的招投标规定,逼着塑胶跑道的生产厂商在降低成本上想尽办法。

  早在2003年,国内就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塑胶跑道的毒性问题。不过,北京市教委、发改委和体育局等部门在2004年发布了相关的调查报告,认定塑胶跑道基本无害。这一定论在当时打消了外界对塑胶跑道毒性的担忧,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快塑胶跑道进入学校的效果。但“塑胶跑道基本无害”的理论是建立在塑胶跑道质量可靠这一基础之上的。

  国内学校通常铺设的塑胶跑道,其主要成分是聚氨酯弹性体,基本原料可分为聚醚多元醇等无毒原料、催化剂和多异氰酸酯(主要成分为TDI)。其中,TDI有较大毒性,对人体呼吸道会产生明显的刺激。正常情况下,TDI应当在塑胶跑道施工完成的一周内基本散尽,且浓度不至于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刺激。但从近期多次曝出的学生、孩童因吸入塑胶跑道散发的气体导致流鼻血、咳嗽、头晕的事件可以看出,这些塑胶跑道的TDI已经对人体产生了明显影响。

  更严重的是塑胶跑道中使用的有毒塑化剂,据央广网的报道,有毒塑化剂能增加劣质跑道的弹性,使其弹性达到国家标准。塑化剂中最常见为邻苯类塑化剂,过量使用甚至将导致男孩绝育。

  王宗平表示,过去,学校对塑胶跑道的质量检测主要是对可见质量的关注,如塑胶跑道的长度、厚度,有没有偷工减料,跑道的弹性怎么样,划线是不是标准等等。而看不见的质量,诸如塑胶的材质、有害气体的挥发度等,学校容易疏忽,也缺少进行检测、监督的专业能力。

  有专家建议对学校铺装塑胶跑道的招投标机制进行改革,学校不必一次性向塑胶跑道的生产厂家支付全部费用,而是先按比例给付一部分费用,在安全、可靠地使用三五年后,再向厂家支付尾款。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家长关注——塑胶跑道整洁、艳丽,给学校环境增添了亮色,弹性质地也有助于学生减少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但随着“毒跑道”事件的发酵,一个不算新鲜的话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在学校中大规模安装塑胶跑道真有必要吗?

  记者曾在日本和韩国采访过当地的中小学校,日韩中小学校普遍使用的土地跑道和操场,甚至会让人怀疑这两个经济发达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事实上,日韩学校使用了特制的泥土铺装跑道和操场,这种泥土既有很好的透水性,又有优良的缓冲力和摩擦力,还能避免扬尘,且经久耐用,修缮起来也较为简单。

  学校的跑道和操场,最重要的作用是方便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怎样才能突出“用”的效果和效率,而不是只在“建”上做足文章,这可能也是“毒跑道”事件留给我们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的又一个思考。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