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审议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9日,《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正式发布。
根据《公报》,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将如何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实现突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就此专访了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健。
NBD:您觉得我国外贸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哪些进展?
李健:我国外贸在“十二五”期间发生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就是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还有中国外贸增速有所放缓。民营企业的出口额占比已经超过外资企业,这说明民营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中国外贸从过去的高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是一个新常态,需要理性看待。目前,中国的外贸形势还比较复杂,未来的增长点可能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
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中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体现在加工贸易下降,中国外贸企业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以及更加注重高端制造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NBD:“十三五”我国外贸的内外部环境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
李健:从外部环境看,目前除了美国经济平稳复苏外,欧元区及日本经济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经济增速放缓。
从内部环境看,中国传统比较优势发生了改变,外贸结构在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在弱化。
长期来看,中国外贸发展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在原有分工水平上市场份额已经触及天花板;其次,传统人口红利和低要素成本优势逐步丧失;最后,我国还面临贸易摩擦。
NBD:“十三五”期间,我国贸易发展前景如何?
李健:新形势下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几大机遇:一是新一轮工业革命和创新浪潮正在形成;二是中国具有大国规模经济和巨大的市场扩张潜能;三是国内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不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面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外贸年均增速或与“十二五”持平。
NBD:《公报》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您怎样看待“一带一路”等政策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的机遇?
李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0多个,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其中一些国家与中国具有经济互补性,市场潜力巨大。沿线诸多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很大,而我国在基建领域优势明显,在国家及大型项目的推动下,对国内产能可以形成疏导。
中国已经在货物贸易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国内要素优势逐渐削弱的情况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不仅可以重新获得发展机遇,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共赢。从中长期看,“一带一路”贸易将成为我国外贸的巨大增长点。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