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夜市价格失控 台湾水果的“甜蜜”与“忧愁”

2015年11月02日 10:2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台北夜市入口,摊主以水果试吃招揽顾客。水果还可现切带走,边逛夜市边享用。   (资料图片)

  凤梨、释迦、莲雾、芭乐……说起台湾的水果,人们往往口舌生津,由衷感叹“真甜”。由于消费者常将甜度作为衡量水果品质的标准,台湾农民把果子越种越甜。不过,台湾农委会负责人近日表示,水果并非越甜越好,高甜度不仅让水果失去原有风味,还因含糖量过高威胁身体健康。农委会正鼓励农民采取技术手段,找回水果的酸甜“古早味”。

  找回酸甜“古早味”

  台湾农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有“水果甜就是质量好”的观念,导致农民越种越甜。以葡萄为例,短短几年内,甜度就增加了四五度。梨子的甜度达到十二三度,爱文芒果12度、菠萝十五六度,菠萝释迦甚至可到26度。而制糖用的甘蔗只有24度,相比之下,其他水果无疑是甜度“超标”。

  高甜度水果虽然深受消费者追捧,却对健康无益,糖尿病患者更该忌口。台湾农委会近来鼓励找回水果的酸甜“古早味”,希望通过育种技术,调整水果的酸甜比例。根据农委会农业试验所的水果甜度建议,葡萄最甜可达21度,建议降为15度,荔枝18度降为13度、木瓜15度降为13度。至于甜度本身较低的莲雾、番石榴,则维持原甜度。农试所所长陈季骏表示,水果的甜度若降低,酸度就能显现,呈现出水果的原味。

  对于如何使用技术来调节水果甜酸度,陈季骏介绍说,近年来水果甜度的技术管理越发成熟,可以通过育种或控制水分、光照来实现。未来将通过酸甜比率的调整,让水果的风味更有层次。目前农试所尽量多培育不同甜度的水果品种,以便提供农民和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同时将向消费者建议,不要一味追求水果“很甜”,酸酸甜甜更有滋味。

  夜市水果陷阱

  相比水果酸甜度的调整,夜市水果的价格管理也许更有难度。2012年的时候,“台北夜市第一家”士林夜市便曾曝出以4颗菠萝释迦1800元(新台币,下同)天价卖给陆客的新闻。日前有大陆记者实地探访,又发现1颗柿子、1颗火龙果加2颗番石榴,现切价格高达500元,至少是市价的3倍。

  夜市不仅部分水果价格畸高,更有老板“偷梁换柱”。客人选定水果种类后,老板会帮忙挑两三个,削皮、切块,用透明塑料袋装好过秤计价。因为方便游客逛夜市时享用,每克现切价格高出未切水果20元左右。但没等客人反应过来,水果已经切好,有时会刻意多切强制消费,还不由客人挑选,以清洗、便捷等借口在现切时掉包。

  台媒就此采访士林夜市观光发展协会负责人,对方表示,夜市水果摊的现切价格的确比市价贵。由于人流量庞大,摊位租金也高,加上雇用人手、提供试吃,成本高于其他地方。但协会不希望价格过高引发争论,因此要求明码标价,而且不能强迫消费。大陆报道的案例,协会将会调查,如果有人投诉,会依规定处理。

  防范天价有对策

  当地的士司机在探访夜市的大陆记者下车时提醒:“我们台北人是不去士林夜市买水果的,你们如果要买,记得要问清楚价格,货比三家。”

  台北市政府管理处曾把士林夜市5个摊位列为“旅游警示”,公布摊位号以提醒游客。不过此举引起争议,因为另有几家流动摊贩无法监控。此外公布投诉电话(1999),几处摊位还贴出该号码,并标明“问、称、买、切”的“买果四部曲”。目前士林夜市共有约22个摊位卖水果,去年共有十几件投诉,今年几乎每季度一件。同一摊位如两次被投诉强制消费,将会遭取缔。

  另有网友指出,“别去观光客才去的地方,深入大街小巷去找,即使去超市买也物超所值。”更有人建议将台中逢甲夜市、台南花园夜市作为替代选择。“若真要到台北夜市,吃喝类去宁夏夜市跟饶河街夜市,找个性小商品应该去师大路夜市。”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