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舞阳民房坍塌致17死追踪:施工队无合法资质

2015年11月03日 07:24   来源:新华网   马意翀

  造成17人死亡的楼房是如何倒塌的?——河南舞阳民房坍塌事故追踪调查

  新华网郑州11月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马意翀)10月30日15时30分左右,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辖区内,一民房在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事故。截至10月31日搜救工作结束时,共造成17人死亡,9人重伤,14人轻伤。

  事发楼房是如何倒塌的?改造施工过程是否合规?善后处置如何进行?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调查。

  二层楼房在整体抬高中坍塌

  记者在现场看到,事故发生在河南舞阳县北舞渡镇220省道西侧。倒塌楼房街对面的一家发廊老板告诉记者,事发当日下午突然听见轰隆一声响;抬头一看,对面的二层小楼已经塌了;有人喊着“快救人”,大伙想把人从废墟里面给扒出来,但又怕乱弄伤着人;拨打120后,不一会儿县里面的救护车、警车都赶到现场……

  据介绍,坍塌的楼房是一栋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二层楼,房主一家五口生活在房子里,并没有像其他沿街住户一样经营店铺,只是单纯居住。因房主嫌房屋地基较低,从30日早上七八点开始,就有从南阳过来的施工人员对房子进行整体抬高。在抬升工作中,不幸发生事故。

  施工中小楼四个角立柱全部都被掏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附近居民对记者说,“事故发生前,二层小楼很正,也没有倾斜……房子不升没一点问题……”据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回忆,南阳来的施工人员施工相当“粗放”,两层小楼四个角立柱全部都被掏空,二层楼房整体悬空,全部靠屋内千斤顶支撑,每个工人控制两个千斤顶,屋内一楼房间内有七八十个千斤顶。

  一位村民说,当时发现二楼楼板有些位移,“千斤顶顶不动了,施工队姓田的头儿说‘不碍事’,让接着顶;一两秒钟后,二楼就拍到一楼,姓田的头儿也被拍在了里面……”

  在舞阳县人民医院病房内,记者见到了事故中受轻伤的65岁农民工冯国庆。他告诉记者,事发时自己就在屋内操作千斤顶,“当时二楼由千斤顶顶着,千斤顶缺压不动了,“田老板”还在一楼屋里吹着哨子让使劲压……随后房子就被千斤顶顶塌了。我当时在房子中间,眼前一黑一下子被二楼房梁压倒下了,幸亏上面房梁拍到地下有个空隙,我就被夹在了其中,头上顺着直流鲜血。”

  施工人员“连安全帽也没有”

  在坍塌现场东侧,记者看到一辆车牌号为“豫R126B9”的破旧蓝色小货车。正在执勤的北舞渡镇派出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当时施工队所使用的车辆。

  冯国庆告诉记者,施工人员都来自南阳,是自发组织的,被砸死的“田老板”根本没任何合法资质;“他们干一天活给110元,远的地方来的一天给130到140元,哪里有活儿在哪里干。”冯国庆说,他们也没上任何保险,干活的那天就被从南阳载到了舞阳。

  冯国庆说,“田老板”平时带队干活主要集中在南阳市的几个县,还有附近的驻马店、信阳、漯河等地。“干大活儿一般要一百多人,小活儿三十多人……这次我们来了50多个人……事发时大多数人都在一楼压千斤顶、撂砖、搬石灰……”他说,去年自己干了一两个月,并没有太多抬升房屋的经验。

  腿部受伤的农民工贾新亮告诉记者,“田老板没有公司,没有任何建筑资质,也没有办公地点……”自己也没有进行过任何培训,“大家连安全帽也没有。”

  记者看到,在事故发生地附近的十字路口不远处,沿街多处墙体上粉刷有“南阳改梁”广告。当地村民向记者提供的一张“墙体改大梁”宣传彩页上,还赫然写有“改框架”“打立柱”“旧房改造”等内容。

  事故发生后,漯河市、舞阳县都已成立了善后处置工作组,做好伤亡人员家属的接待和安抚工作。同时,还组织律师援助团帮助维权。南阳市政府及伤亡人员所在的宛城区和示范区也派人来舞阳县,帮助做好相关善后工作。

  目前,9名重伤员生命体征平稳,另有3名伤员已经出院。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