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制造应率先承接国家战略

2015年11月03日 09:52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谢飞君 郭泉真

  本报10月9日刊发《专家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将重返长三角 无锡新发展纲领重提“产业强市”》一文,引发各方关注。无锡日报派人专程赶至上海,与解放日报记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探讨长三角制造业升级之路。

  长三角制造肩负国家使命

  记者:一段时期游离后,无锡再次把目光移到曾引以为傲的制造业上,如何看待这一回归?

  郁鸿胜:顺应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态势,长三角许多城市都曾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的首选。服务业的能级差异很大,但制造业不一样。一个城市如果引进的先进制造业是世界一流水平的产业,那个城市就会从原来的不那么发达迅速迈向发达城市。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由地缘经济水平决定,它受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如果一个城市超出地缘环境,提出好高骛远的服务业目标,就很难实现。我认为,无锡再次把目光移到制造业上,运用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加速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棋高一着。

  记者:美国重返亚太、欧美再工业化、德国提出工业4.0,纷纷力推制造业战略。这背后,仅仅是发展本国经济吗?

  郁鸿胜:从短期看,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是解决就业问题,从长远看是抢占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没有制造业就没有科技创新,高科技掌握在谁手里,谁就有制造业的主导权。那些拥有高科技的发达国家,只需在科技进步中变换一下产品路径,就能影响一个产业的生死存亡,数字化使得柯达胶卷退出历史舞台就是例子。长三角是全球的制造业基地,要利用这个优势,形成我国城市群的区域性创新中心,这也将助推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

  科技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

  记者: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投资生命科学、智能技术、大数据等。欧美的再工业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吧?

  郁鸿胜:新型制造业是和高端技术融合在一起的,航空航天、海洋、生物医药等等,我们对这些还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一听制造业就摇头,觉得冒黑烟、有污染的惯有概念。我们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新型制造业。比如,由于美国有数千名科学家在研究与开发页岩油、页岩气技术,使得世界能源中心发生转移,在全球引发了新的能源革命,也引发了金融危机和战争。一个国家与地区要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前期需要有一个制造业中心。有制造业就有科技创新的需求,制造业的产业链可以拉得很长,产业链上有无数个创新点,这就是条件。

  记者:这一轮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潮流,长三角地区会不会出现一些新的竞合?无锡过去传统制造业居多,近两年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这些新兴产业,想实现提出的“四化”应怎么做?

  郁鸿胜:在竞合这个问题上,应该抱有百花齐放,允许竞争的态度。投资是市场行为,失败也是市场问题。对无锡来说,智慧的方法,就是搜集整理世界高端制造业的产业目录,再因地制宜发展。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的落差很大,先进制造业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内涵,要看城市的承受力。

  政府自己就是环境一部分

  记者:在无锡“产业强市”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郁鸿胜:政府要做好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等。新加坡综合竞争力强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环境做得好。通用的英语,国际接轨的财务、法律与管理。区域竞争力强不强归根到底看环境好不好,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就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总把自己当作主人。实际上上什么产业,怎么创新,企业是主体。

  记者: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过去无锡建了很多新城,但有的并没实现很好产业导入,现在人口不足、负载也比较重。

  郁鸿胜:城镇化有三个概念要理清楚,就是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这三者比例科学,城镇化推进就会顺利。从全国来说,面临着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大于产业城镇化的问题,土地已经变成城镇建设用地了,农民也变成城市居民了,但是没有产业,这对于城市稳定有很大影响。怎么办?制造业能给无锡这些新城“第二春”。工业发展具有“植根性”,它不像服务业,流动性比较大,它一般能扎根在一个地方,稳定地贡献就业人口、税收和周边的小环境,一个大厂往往比得上一个小的城市综合体。所以说,发展制造业可以一石二鸟,发展经济托起新城。

  采取“尾灯战略”重返制造业

  记者:现在中小企业家群体中依然存在对重振制造业信心不足的情况,这可能是制约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郁鸿胜:的确,对于企业家而言,他们先要生存才能发展,如果创新不能带来效益,他宁可手工敲打也不会投入精力去提高技术。对一些做了十几年的传统中小企业而言,改革就是未知数,他们不愿意去冒这种风险。不仅无锡,整个长三角都面临企业家缺乏创新动力的问题,以及企业家传承问题。

  其实,老一代企业家对制造业的感情甚至比年轻人还要深厚,他们愿意改变,但是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因为环境没有让用好材料、新技术的企业得到市场认可,所以他们不敢轻易尝试,这正是政府应该加把劲把环境做好的地方。

  记者:以前谈互联网经济时,大家会提弯道超车,这一轮重返制造业是否也有超车一说?

  郁鸿胜:超车有两种,大家熟知的一种叫弯道超车,还有一种叫尾灯战略。不超车,紧跟在后面,不做第一,但是不会走错方向。中国新一轮制造业发展应该采用尾灯战略。看得见,掉不了,因为我们创新不够,在制造业上还没有话语权。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