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发改委:三季度服务业占GDP比重创历史同期新高

2015年11月05日 09: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泱波

资料图 中新社发 泱波 摄

  中新网11月5日电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发改委今日发文指出,前3季度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779亿元,同比增长8.4%,分别高于第二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2.4和1.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51.4%,再度超过50%,创历史同期新高。

  发改委指出,近年来,中国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2011年吸纳就业超过农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13年增加值占比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第一大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继续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是增加值创历史新高。2015年1季度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2605亿元,同比增长7.9%,分别高于第二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1.5和0.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1.6%。前3季度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779亿元,同比增长8.4%,分别高于第二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2.4和1.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51.4%,再度超过50%,创历史同期新高。

  二是商务活动指数平稳。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呈平稳走势,1至9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2.9%、53.2%、52.3%、52.4%、52.0%、52.3%、52.8%、52.6%和53%。9月份,邮政业、住宿业、零售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屋建筑业、金融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和批发业等10的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超过50%。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加。统计局数据显示,1-9月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221335亿元,增长11.2%,高于第二产业3.2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6.1%,高于第二产业15个百分点。服务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18375亿元,同比增长10.3%,高于第二产业1个百分点,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6.3%。

  四是税收贡献不断加大。上半年我国服务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6%,占全国税务总收入56%,分别高于第二产业2.9和12.2个百分点。前3季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分别增长2.4%和8.1%,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4.2%和55.6%,第三产业税收增速和比重持续明显高于第二产业。

  五是新注册企业数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数量分别为8.1万户、31.4万户、160.7万户,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占企业新登记注册总数的80.3%。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呈现诸多亮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注册10.6万户,增长70.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7万户,增长68.5%,教育0.6万户,增长1.2倍,卫生和社会工作0.4万户,增长89.1%。

  六是实际使用外资和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商务部数据显示,1-9月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79.9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量比重的61.1%;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61.6亿美元,同比增长57.6%,占服务业(除房地产外)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的17.1%。1至7月,我国累计实现服务进出口总额370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出口13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0.4%;进口2384亿美元,增长16.3%。服务进出口增速连续两个季度运行在10%以上,第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0.6%、15.7%,7月当月服务进出口增幅达19.6%,呈现加快增长之势。服务出口行业结构有所优化。高附加值服务出口提速,带动出口结构的进一步优化,1至7月,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顺差77.4亿美元,同比扩大9.8亿美元;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贸易顺差92.1亿美元,同比扩大6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贸易虽再现逆差,但同比减少26.1亿美元。

  七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1-8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27084亿元,同比增长16.7%,完成利润总额2951亿元,同比增长9%。数据处理、数据存储、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养老、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数字穿戴、数字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新模式拓展了消费新渠道;创意设计、节能服务、远程诊断、远程技术支持、系统流程服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在线产业带等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支撑。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