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需要“标准化+”

2015年11月06日 00:00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佚名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一顶层设计的出台和逐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渐入佳境。与此同时,如何实现京津冀区域质量的协同发展成为质监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日,由首都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倡议,京津冀三地质监(市场监管)、交通、环保等部门和北京市社科院、标准化专家等共聚北京,召开标准化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围绕三地标准化工作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标准化+”达成了共识。

  “国家标准委将积极支持京津冀三地进一步探索建立标准化区域协作机制,共同制定实施相关标准,促进工作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发展大局。”国家标准委副主任于欣丽在会上说。

  交通环保标准先行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由此可见,环保、交通和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3个重点领域。目前,标准化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交通和环保已经成为了“先行军”。

  今年6月,京津冀3地质监部门共同制定发布了《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路侧单元应用技术规范》和《老年护理常见风险防控要求》两项地方标准。这是京津冀3地发布的首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开创了我国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制定发布的先河。

  北京市交通委行业监督处处长杨松发表示,交通标准化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标准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

  天津市交通委副处长李强认为,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基础,是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基本前提。标准化的一体协同、合作对接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标准先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步调才能做到协调一致。“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先行领域,交通标准又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标准应该先行。”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处长韩玉祥说。

  目前,京津冀三地的交通部门,已经在质监(市场监管)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京津冀交通标准渔区协同方面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主要包括成立由三省市交通部门和质监部门组成的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推进了标准化成果共享机制等。

  除交通外,环保是另一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我们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北京市环保局牵头,三省市共同研究,提出了率先做好联合立法、统一规划、严格标准等10项重点工作,共同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可见‘严格标准’是京津冀环保协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河北省环保厅科技处副处长李红彦表示,京津冀区域应依据行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共同点及控制重点,建立协同的标准体系,共同对重点行业或重点污染物实施严格的标准控制。

  建立“京津冀新地标体系”

  “京津冀三地发展水平不同,地标体系参差不齐,这种高低不同的地标体系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建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新地标体系(京津冀新地标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北京市社科院管理所所长施昌奎认为,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建立“京津冀新地标体系”达成共识,抛弃利益纷争,才能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在施昌奎看来,当今世界,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在区域内制定并实施新的地方标准体系。

  在交通、环境和产业三大领域寻求“京津冀新地标体系”的着力点成为与会人士的共识。专家们认为,应当搞好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工作,突破行政区域和条块分割的掣肘,大幅度提高“京津冀新地标体系”标准在环保方面的技术含量,提高问责的威慑力,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带动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

  首都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质监局局长赵长山表示,京津冀应充分利用首都标准化委员会这个平台,充分发挥标准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