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京津冀文化“协奏曲”

2015年11月05日 07:54   来源:河北日报   

  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十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成为本届文博会上的最大亮点。来自京津冀三地的文化企业联合布展,集中推介产业项目,共谋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新路。

  我省多数文化企业侧重手工艺产品,体量较小,难成规模

  “这个最小的叫圭笔,这是小楷、中楷、大楷,最大的笔有上百斤重。”在“河北文房瑰宝”展区,衡水侯店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经理王义申颇为自豪地向参观者展示着自家的各式毛笔,据他介绍,侯店毛笔起源于明永乐年间,迄今600多年。清光绪年间,侯店毛笔被奉为御用,光绪帝曾为之立碑表彰。

  “之前真不知道河北还有做工这么精细、历史悠久的毛笔品牌。”来自北京的参观者王建文是位书法爱好者,他当场就买了十几支毛笔。除了侯店毛笔外,他对展区内的廊坊一寸金墨汁、迁安书画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本届文博会上,我省通过“河北文房瑰宝”、“燕赵精工奇艺”、“希冀文艺精品”三大展区对磁州窑、黑陶、内画、剪纸等特色文化产品以及戏曲、杂技、影视等文艺精品进行了集中展示和推介。

  京津冀三地联合布展是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在现场,记者看到,北京、天津的文化企业重点展示了互联网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影视业等领域的发展成果,而我省更加侧重传统手工艺产品。对此,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建华表示,无论是易砚、侯店毛笔,还是剪纸、黑陶、内画,都是手工制品,虽然它们弥足珍贵,但这些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体量小、规模小,产业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

  李建华认为:“京津冀的文化同根同脉同源。河北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传统的固守问题。而北京、天津则在汲取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更多地以创新理念来经营文化,吸纳国际成功经验促进文化的融合、提升,用科技、创意来包装文化。”

  京津冀三地要做好资源互补、优势互借大文章

  在本届文博会首次举办的“京津冀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上,100个京津冀优秀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集中推介,涵盖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我省中信国安第一城和百年巧匠木绘故宫藏画项目进行了现场推介。

  “这个项目展示和推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向京津借力,吸纳资本和技术的过程。”河北百年巧匠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志国说。

  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发展如何推向深入?李建华表示,在正视差距的基础上,京津冀三地要做好资源互补、优势互借的大文章。“和京津相比,河北的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京畿文化、草原文化、冰雪文化、皇家文化、三祖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丰富,而京津的优势更多体现在人才、科技和资本上。河北需要向京津借势,借人才、科技、资本之势。”

  李建华坦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的文化产业在创意上是短板,要想发展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在创意上下功夫。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文化产业,把河北的各类文化资源变成可听、可视、可玩的文化产品。

  据介绍,目前,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已经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不久前,借助中关村的技术人才优势,保定大数据文化产业园区正式成立。以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中信国安第一城国庆嘉年华项目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吸引游客几十万人。来自京津冀的11家文化单位日前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组成联盟共建“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此外,京津冀三地的文化产业联盟正在谋划中,届时,来自三地的文化企业可以通过联盟与文化主管部门和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进行对接。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