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省政府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 共建智慧河南

2015年11月18日 07: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注: 河南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与百度副总裁朱光座谈

  图注:河南省副省长赵建才与百度总编辑赵承签约

  11月17日,百度公司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未来5年将围绕智慧政府、智慧民生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大版块展开深入合作。一直以来,河南都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但在移动互联时代,河南省在推进互联网+战略上的政府决心和执行力让人惊叹。在此次合作的基础上,百度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全球领先科技,将成为建设“智慧河南”的强大助推力。

  河南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河南省副省长赵建才,百度副总裁朱光,百度总编辑赵承,百度渠道总经理顾国栋等出席。签约仪式在河南省政府举行,河南省副省长赵建才与百度总编辑赵承共同签约,河南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百度副总裁朱光鉴签。

  根据协议,“智慧政府”的建设以数据开放和智能平台搭建为主,实现面向前端的智能政务服务以及面向后端的智能政府决策管理。未来,河南百姓通过“百度河南政务服务入口”即可获取高效的政策咨询、行政审批等工商、公安便民服务。同时,河南省政府也将借力百度大数据技术,依托百度指数、百度预测、百度地图等产品,展开经济指数、政策评价、人群流动、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建模,为河南省政府的公共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智慧民生”则聚焦交通、医疗、教育、金融、旅游、本地O2O等城市命脉,搭建多领域的智慧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系统和金融创新产品,实现城市生活的互联网改造升级。以医疗为例,河南百姓通过百度可直接用手机实现挂号、预约医生以及康复跟踪等惠民医疗服务。而河南本地医疗机构还可通过联合运营、渠道共享、技术协作等多种合作模式,实现大数据医学的深入研究。

  在互联网热门领域,河南省政府也与时俱进,搭乘百度O2O的快车,加速河南社区经济建设。如今,360行正裂变成3600行,新需求、新市场涌现使得生活服务是民营经济最活跃、解决最多就业的领域,也是在与互联网融合过程中创新最多、效果最明显的领域,例如上门洗车、美甲等。通过与手机百度、百度糯米、百度外卖、百度钱包等产品联动,河南省将在餐饮、娱乐、家政、支付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为民众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同时促进社区创收。

  此外,河南省将借由本次合作,发挥百度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领先优势,积极推动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升级改造,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提供创新创业开放平台入口、建设河南省“众创空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驱动力量。

  当前,智慧城市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探索热潮。有数据指出,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慧城市规模将达到460-500亿美元。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河南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面示范旗帜。今年8月,河南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工作方案》,推出涉及居民衣食住行的18条措施。10月,河南省政府又出台了《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从电子商务、高效物流、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普惠金融、益民服务、便捷交通、智慧能源、绿色生态、人工智能行动等领域展开11项行动计划。与此同时,河南省政府也积极同通信、互联网等硬软件企业展开合作,多方布局以科学搭建智慧城市的骨骼。一系列政策方案及合作的落地,标志着河南省政府已率先将智慧城市由概念探索期推进至实践阶段。

  本次与百度的合作,是河南省政府拥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智慧城市务实建设的又一体现。在大数据上,将百度线上数据和河南公共数据打通后,可实现对河南城市信息的全面刻画和洞察,如交通路况、人口流动、商业生产、公共服务等,最终提升河南百姓生活便利指数和城市经济效率。在人工智能方面,百度累积了近500项专利,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上具有优势。这些技术将有效拉动河南省在互联网服务、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机器人等众多前沿领域的创新和创业,带动区域技术水平和人才实力提升,实现更具吸引力的智慧河南建设。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