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尾气是城市雾霾的“祸首”,淘汰污染严重的黄标车已成为各地落实大气防治行动的实招,目前全国各地正加速“黄标车”淘汰力度。记者调查了解到,尽管部分地区奖罚措施并重、“软硬”手段兼施,清理黄标车仍遇重重阻力。专家认为,治理黄标车仍需“多管齐下”。
部分地区黄标车清理遇阻
未来几年,中国有数百万辆汽车将被淘汰。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地对“黄标车”淘汰主要采取三种措施:一是政府给予一定补贴,鼓励车主主动提前报废“黄标车”;二是规定“黄标车”限时限区域行驶,迫使车主尽快淘汰“黄标车”;三是要求车主加装处理设备,排放检验合格后换发“绿标”。
尽管黄标车淘汰工作获得普遍支持,实际上黄标车车主的热情并不高,导致部分地方淘汰黄标车推进工作差强人意。此外,部分地区间缺乏联动协作,黄标车存在异地转移现象,使得黄标车并没有真正被淘汰,减排效果未得到有效保证。
据环保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累计淘汰2005年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82.36万辆,占淘汰任务的70.73%,尚未达到时间进度要求。其中河南、湖南、江西、海南、山东进展缓慢,淘汰完成比例不足60%;山西、陕西、青海、贵州进展严重滞后,淘汰完成比例不足50%。
在“卡车之家”论坛上,网名“柳五”的车主说,自己的车想报废,却没有能力买新车,只有继续把旧车开下去。网名“任宏飞”的车主说,“既然黄标车也要年审,就说明其可以继续使用,何必劳心伤神搞报废”。
三大因素致黄标车“淘”而不“汰”
黄标车之所以“淘”而不“汰”,业界人士认为主要有三大因素。
一是淘汰黄标车的补贴“诱惑”有限,与车主预期差距较大,黄标车车主积极主动性差。从全国各地实际情况看,即使一些地方有相关补贴政策,由于补贴的力度小,黄标车车主并不买账,大量车主仍会偷偷运行或选择把黄标车当二手车售出处理。
南京市机动车排污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许立峰说,南京市黄标车淘汰补贴方案中,对淘汰的黄标车车主发放15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政府补贴。“这些补贴不足以弥补车主的经济损失,特别是2005年之后购买的国II车辆,其残余价值很高。”许立峰说,“加装一套尾气后处理设备投入2000元至30000元不等,让车主自掏腰包很困难,所以大量车主选择把黄标车当二手车售出处理。”
二是缺乏区域联动协作,黄标车存在异地转移现象。长期从事环境监察的亳州市环保局邢化峰说,经过转手的二手黄标车在城市周边以及城市间运转,污染物却在空气中散播,造成环境污染。此外,由于黄标车在许多大城市限行,可能导致大量黄标车从经济发达区域转移到准入标准低的欠发达地区,黄标车淘而不汰,减排效果打折扣。
三是油品质没有得到提升,车辆处置不到位,淘汰了黄标车,更新的还是“黄标车”。有专家认为,柴油车国Ⅲ标准造假已是公开的秘密,对黄标车‘封堵’措施再硬,空气质量却没有得到真正改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油品问题,导致很多黄标车没有真正换成绿标车。
有车主指出,从环保的角度,黄标车的处置要按照实际车辆的情况来处置,而非全部报废,有些车辆没有超标废气排放,就要继续使用,否则,报废的黄标车也是环境污染源头之一。
治理黄标车仍需“多管齐下”
一是建议尽快修改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并将机动车污染防治列入其中,管好汽车生产企业,追堵污染源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利红说,目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对于大气环境责任的设定比较模糊,规定的处罚力度不充足,难以起到遏制环境违法的效果。
因此,她建议修改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尽快颁布出台黄标车以及老旧车淘汰的政策法规,将机动车污染防治的一些新政策、新措施、新规定列入其中。同时,汽车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规定生产、严格执行。
二是政府的黄标车治理相关政策更应“接地气”,引导黄标车车主积极主动参与淘汰工作。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指出,淘汰黄标车措施应“奖罚并重”,加大补贴力度,简化办理补贴流程。对“黄标车”报废更新采取适当补贴措施,在鼓励补贴政策下,“黄标车”车主会更愿意自觉参与黄标车淘汰工作。补贴标准原则上要让车主能够接受,或者开展多种定制化置换形式,尽可能减少车辆更换造成的损失。
三是对“黄标车”进行治理,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大范围禁止“黄标车”上路,还应加强监管,禁止“黄标车”进入二手市场流通;把住登记准入关,全面停止黄标车异地转移业务办理。
专家建议,从国家层面应尽快统一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明确强制执行措施,此外实施区域间联防联控,从严打击超标排放车辆。同时,严格控制油品品质,多层面把好“源头关”。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