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1月18日 07:05   来源:东南网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将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1.“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并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发展的政策措施,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们坚持做大总量、提质增效,把稳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五大战役”,突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闽台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福州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坚持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清新福建”名片更加亮丽,持续实施一批惠民利民工程,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我们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发展、社会治理以及党的建设等全面推进,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有目共睹,为“十三五”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三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国内外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但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福建面临加快结构调整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动力不足、保持整体竞争力与要素成本上升、区域优先发展与均衡发展等矛盾。同时,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竞争力不够强,对台等优势发挥不够,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难度加大等突出问题。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面临的机遇。随着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力度加大,政策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交通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对台、生态、开放、海洋等优势凸显,发展潜力空间巨大。全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谋发展抓发展氛围浓,福建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谋划、真抓实干,求新求变求突破,努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责任编辑:杨淼)

共(10)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