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1月30日 07:57   来源:甘肃日报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大支撑

  按照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综合考虑“十三五”发展环境、发展基础、主要任务和增长潜力,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台阶。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非公经济比重占到50%以上。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健康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生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循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进出口规模不断增加,招商引资质量显著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基础瓶颈制约明显改善。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省骨干公路网全部建成,实现县县通高速,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高速铁路基本建成,市州民航实现全覆盖,信息基础设施城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内通外畅、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和综合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根本扭转,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制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安全发展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基础切实加强,责任制普遍落实。校园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信息安全意识切实强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战略深入推进,可追溯制度有效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谐局面不断巩固,平安甘肃建设取得新的进步。

  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央对甘肃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落实以上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奋斗目标,必须准确把握中央对甘肃的定位要求,深刻分析省情的阶段特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以战略平台和重大举措为抓手,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向西开放大门户、物流集散大枢纽、清洁能源大基地、文明传承大平台、生态安全大屏障,牵引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手段,以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为重点,深入实施“3341”项目建设工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和“1+17”精准脱贫行动,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动力结构转型升级,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富民兴陇。

  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门户。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依托兰州新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循环经济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洽会、国际新能源博览会等平台,推进开放开发。争取建设中国(兰州)自贸园区,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建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着力打造物流集散大枢纽。发挥千里河西走廊的战略通道优势、坐中联六的区位优势、与中亚西亚联系密切的人文优势,强化丝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资源禀赋和区位功能的特殊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国际空港、陆港和保税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形成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中枢和纽带。

  着力打造清洁能源大基地。凭借丰富的风光电和核能资源,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开发进度,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要求,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基地,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和局域电网建设,推动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着力打造文明传承大平台。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统筹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和利用等工作,保护好文物“祖业”,推动好文化事业,发展好文化产业,加快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着力打造生态安全大屏障。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推动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三、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推动扶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融合联动,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加快实施“1+17”精准脱贫方案,持续发力打好脱贫攻坚大决战。

  (一)提高脱贫实效。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规范建档立卡,完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加强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

  (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贫困村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整村推进,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硬化工程、建制村通畅工程和县乡道联网工程,改造升级县乡道路,支持产业基地田间道路建设。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确保贫困群众饮水方便、稳定、安全。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实现贫困村户户通照明电、自然村通动力电。尊重群众意愿,采取整村整社搬迁与插花安置、就近搬迁等方式,加快实施易地搬迁。基本完成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住房抗震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开展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小康村创建工作,整治村容村貌,营造干净整洁、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

  (三)发展富民多元产业。依托比较优势,加快“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业、设施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模式,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从地头到车间”延伸,使贫困群众分享农产品加工经营收益。依托城镇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光伏扶贫试点。把握省内外市场用工需求导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引导有能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

  (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扩大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覆盖面,实现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改薄”任务。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落实贫困地区学生在高校录取、毕业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乡镇卫生院配备所需的全科和专科医生,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开展文化和科技扶贫。完善农村低保补差发放办法,一二类低保户保障水平达到贫困线以上。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产业。

  (五)创新扶贫机制。加快贫困县、贫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依法规范流转。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整合涉农资金,重点用于特困片带和贫困村、贫困户。支持贫困户采取资产参股或以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方式,投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鼓励贫困人口在城镇落户。创新投入方式,强化金融支持,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作用,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贷款。融合双联行动,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建立对口帮扶常态化机制。统筹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对接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深化拓展东西扶贫协作,推进友好城市合作开发,完善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脱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对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片区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四、以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

  创新是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立足甘肃省产业发展基础,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新态势,抓住结构调整窗口期,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在创新驱动中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有特色有创新能力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研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创新科技投入方式,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制和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瞄准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和战略前沿领域,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中资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整合兰州、白银相关政策和资源,发挥现有各类园区作用,加强与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推进新技术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把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成甘肃省创新驱动引擎和向西开放重要平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加快张掖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强化质量强省意识,瞄准国内外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质量效益、能效环保、安全生产等水平,推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新型煤化工、有色冶金、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加快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管理全过程的综合集成应用。围绕重点产业的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提高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品牌附加值和企业软实力。重塑原材料工业竞争新优势,加快由基础原材料大省向材料加工大省转变。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作为新兴产业的主导产业来打造,实施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建设以河西走廊为重点的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基地,加快电力外送,扩大就地消纳,推动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培育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产品和应急装备、核产业等新兴领域,加快产业化步伐,推进民用核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发展智能化产品,实现智能制造新突破。加快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中藏药、生物制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做大做强陇药产业。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壮大信息技术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加快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提升各类园区产业承接、孵化、培育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新态势,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消费、保健养生等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培育新的消费业态,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集散中心建设,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高起点挖掘谋划整合旅游资源,增强优势品牌国际影响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建设大景区、名城名镇和少数民族特色城镇,优化旅游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和旅游业配套功能,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旅游强省。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提升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发展新兴信息产业,促进信息消费。大力发展特色保健养生产业,推进医养融合,建设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具有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农产品开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发展定位,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格局。加快国家级与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农垦国有农场、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建设,示范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设施蔬菜、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等优势产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保障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和机械化。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责任编辑:杨淼)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