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理拟向环洱海商户收费治污 客栈经营者纷纷吐槽

2015年12月10日 13:23   来源:北京青年报   李显峰

  客栈手续审批被冻结,导致一些客栈建了一半不得不陷入停工

  云南大理,守着四季如春的城市,在洱海边贩卖“苍山雪、洱海月”风景的客栈老板们,正迎来行业“寒冬”。11月下旬,网曝云南省物价局和大理市正在拟定新的洱海资源保护费(下简称“保护费”)征收方案。

  根据大理市政府主张的“方案一”,临海客栈收费最高标准为每间每月2000元,这意味着,一家有10间一线海景房的客栈,每年要交的“保护费”高达24万元,可能占到营业收入的10%左右,超出一年纳税总和。而根据省物价局拟定的“方案二”,“保护费”标准为营业收入的2%。“方案二”因为“实现不了征收计划”和“挤压临海客栈利润空间”的目的,被大理市弃选。

  草案曝光后,客栈经营者纷纷吐槽。有经营者认为,客栈与洱海的污染源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如果强行实施,最后或导致大批小微企业客栈倒闭。

  “保护费”来了

  在双廊开客栈两年多的于立发现,投资客栈的本钱还没收回来,头上已悬了一把利剑。

  11月22日,一条消息在大理的客栈圈流传:大理即将向环洱海的客栈和餐馆等商业场所征收“保护费”。两名客栈老板代表参加过政府的内部研讨会,因对收费标准不满,他们当场反对。

  相关文件在会后泄露出来,分别是《大理洱海保护费调研问题(省物价局调研提纲)》、《洱海资源保护费提标扩面方案(省物价局拟定方案)》和大理市《关于洱海资源保护费提标扩面比选方案的报告》。

  上述文件显示:大理市拟定的“方案一”,报上去之后被省物价局否决,后者拟定“方案二”。但大理市在比选之下仍坚持“方案一”。

  “保护费”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06年7月,大理市即开始征收“洱海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费”,由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根据游船实载乘客人数,按每人次30元的标准,向在洱海内从事旅游载客航运的经营者收取。该费后被更名为“洱海资源保护费”。而这一次,征收对象将扩大到洱海区、径流区范围内所有从事住宿、餐饮、娱乐、洗车、航运等行业的商户。

  对住宿业的征收将成为“保护费”的最主要部分。“方案一”将客栈业的“保护费”分为三个档次,按照与洱海湖区的距离划分,包括离湖区100米范围内的区域临海一侧、离湖区100米范围内的区域非临海一侧、离湖区100米范围外的区域等。

  按“方案一”标准,一线海景客栈每间客房每月最多收取2000元。这意味着,有10间海景房的客栈,一年要交24万元“保护费”。此外,二线和三线客栈收费标准为360元每间每月和90元每间每月。

  相比之下,“方案二”更显宽容:对洱海湖区、径流区(不含大理古城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从事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经营者,一律按照其营业收入的2%收取。

  于立算了一笔账,“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收费悬殊五六倍。

  某客栈今年的税单显示:客栈全年总经营额为120万元,全年所缴税金为78000元,占6.5%。上述客栈共7间海景房。若“方案一”实施,按2000元每间每月的标准收费,该客栈一年12个月要交16.8万元“保护费”,相当于全年经营额的14%。

  “这是典型的费比税重。”于立质疑“方案一”收费高得离谱:客栈原本已经合法纳税,但光是洱海保护费一笔费用,就是所有合法税金的两倍之多,依据何在?

  “挤压临海客栈利润空间”

  据了解,两套方案,从今年9月比选至今仍无结论。

  云南省物价局分析了“方案一”的利弊:“按污染程度和经营效益收取,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存在的问题:一是各类档次划分和经营场所面积的确定有一定难度;二是标准偏高;三是考虑客户入住率;四是操作有一定难度。”

  这一观点得到客栈老板们的认可。以入住率为例,大理市地税局在核定税额时,参照的是今年1至8月份的平均入住率,原因是有些客栈去年没有数据。于立分析认为,今年1至8月份的入住率并非常态。

  “首先是两部影视剧的影响。2014年9月,以大理为背景的电影 《心花怒放》在全国上映,主题歌《去大理》在全国流行,随后,在大理拍摄的《后海不是海》在荧屏热播,来大理的游客量猛增。其次,今年有两家网络订房平台贴钱竞争,也导致入住率增高。”于立说。

  据“去哪儿”网站的一组数据显示,103家环洱海客栈,平均房价为678元,客房最高价超过1000元的只有33家。

  “每家客栈的经营能力不一样,房费标准不一样,入住率也不一样。”银桥镇的客栈老板刘宁说,今年9月过后(除了十一期间),客栈入住率下跌厉害,经常在20%到30%之间。

  在比较两套方案后,云南省物价局认为,“方案二”更具合理性,收费在经营者承受范围内。若按“方案一”测算,一线、二线和三线客栈的保护费将占到营业额的6%、4.7%和7.6%,远超多数客栈的承受能力。

  

(责任编辑:宋雅静)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