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你理性,因为你爱深圳

2015年12月23日 16:08   来源:深圳新闻网   

  经过搜救队员们通宵夜战,深圳滑坡灾害事故首位幸存者于23日凌晨被成功救出,这令人期待的消息立即传遍深圳、传遍全国。

  连日来,光明山体滑坡灾害牵动着全深圳人的心,全国、全世界所有关心深圳的人们,其脉动和深圳一样跳动。连日来,各方面的力量昼夜兼程,全力投入搜救工作。随着救援工作的进行,人们一次次经历焦急、忐忑、紧张、期待、失落,跌宕起伏。

  你焦急,是因为你爱深圳。你不希望这种多年难遇的罕见灾害降临到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头上。

  你忐忑,是因为你爱深圳。你不希望这些深圳的建设者、这些无辜的生命瞬间消逝。

  你期待,是因为你爱深圳。首位幸存者的成功被救证明,不懈的救援努力在创造奇迹,你为之而期待,并希望奇迹还将延续。

  你失落,也因为你爱深圳。灾害无疑是在美丽深圳的身上突然划破一道伤口,而发现新幸存者的消息迟迟未来,你为之情绪低落。

  然而,爱深圳,最需要的是理性,最可贵的也是理性。

  理性体现在,不一味抱怨灾害,而是相信党和政府对人民负责、对生命负责的担当,相信救援力量的专业、投入与高效。人命关天,生命至上。灾害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做出指示,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人第一时间从北京会场返回进行处置。一方面深圳市委市政府组织力量立即投入搜救,另一方面动员各方力量紧急疏散、安置灾害现场1100多名民众。只要去采访一下被安置的群众,就可以知道政府付出的努力。

  对于救援工作,我们的武警消防官兵们的救援专业素养得到全世界都高度评价,网上的一些“土砖家”不要“纸上谈兵”,信口雌黄。连日来,武警消防官兵们日夜不歇,挑灯夜战,与时间赛跑。他们按照科学的预定程序展开搜救:剥离表层废墟——打通氧气通道——破拆水泥楼板,手动破碎镐、钢筋切割机、液压顶撑器、蛇眼生命探测仪等轮番作业,不断将生命通道向倒塌厂房内延伸拓展,搜索可能生还的失联者。奉劝那些连切割机和生命探测仪都没用过的“土砖家”们,不要再乱放杂音干扰救援吧。

  理性体现在,不信谣不传谣,不要被网络上“一味黑政府”的势力和人牵着鼻子走。纵观世界,从东南亚海啸到日本东京大地震,从各种空难到最近巴黎遭遇恐袭,灾难和事故的突发性决定着,先期信息犹如“盲人摸象”,总是支离破碎的,甚至是扭曲的、变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政府力量的主导下,各方面的信息犹如拼图拼接在一起,经过不断确认、审核,才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准确的画面。把这种从初期混乱到走入正轨的正常历程打上“谎报”“瞒报”的标签,分明是别有用心。

  再来看深圳,连日来深圳方面展现出了专业高效的灾害信息发布和处置能力,体现了特区与世界接轨的水平,为救援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情环境。其一、救援指挥部通过多方核查比对,不断“纠偏”,及时发出失联人员数字;其二、及时、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救援进展及相关情况,到23日上午已开了6场(请核)。放眼世界,发布会召开的频度是罕见的,其透明度也是与世界接轨的。笔者注意到,连一向挑剔的西方知名媒体,至今未对灾害的信息发布提出质疑。

  理性更体现在,要呵护深圳的成长,不要因滑坡灾害而对深圳的信心“滑坡”。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短短30多年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千万人口级的现代化大都市,放眼全球亦是独一无二。“深圳速度”不仅独步中国,亦是笑傲世界。面对这种超“几何级”的发展速度,国内外都没现成经验,全靠深圳自己摸索着前进。在欧洲,欧盟为翻新装修欧盟委员会总部,整整花了近14年。而在深圳,14年可以再造一个光明新区。因此,动辄用西方世界的经验套到深圳头上,有一种张冠李戴的诙谐。不客气说,如何加快发展,如何改革开放,深圳是师傅,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许多地方恐怕还是徒弟。因此,我们要对深圳有信心,要对“深圳模式”有信心。

  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对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彻查,目前国务院已成立了由国土资源部部部长姜大明为组长的调查组。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市政管理与社会治理,深圳也已经开展了对相关城市管理和城市安全问题的排查。而这,恰恰需要科学与理性,切忌冒进与情绪化。

  爱深圳,请理性。(吴板桥)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