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 宜昌哪些方面在发力?

2015年12月30日 09:19   来源:三峡日报   

  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

    宜昌哪些方面在发力?

 

  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国家战略,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长江重要节点城市,宜昌与国家战略对接在哪些方面发力?这一问题,成为全市人民关注的焦点。日前,记者为此采访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

  从思路到重大项目、产业布局、区域联合,宜昌的对接呈现出主动、开放、重点突出的特点。

  首先是思路对接、主动融入。我市为此成立了专班,出台了《关于抢抓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建设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等七大发展目标。制定下发的《2015年对接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一元多层次”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工作要点》,提出了8条35项具体重点工作任务,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实行牵头领导、责任单位负责制。在积极争取将事关宜昌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纳入国家和省级战略规划中,先后梳理上报了30余个重大事项,7月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向国务院专程汇报的13个重大事项中,宜昌占了4个。

  用重大建设项目对接,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畅通长江黄金水道,积极谋划“三峡综合运输体系”。目前该思路已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调研组先后3次来宜昌进行专题调研。省交投计划在10年内投资1500亿元,打造宜昌沿江“港、产、城”一体化项目。围绕推进跨江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积极谋划“五桥一隧道”过江通道项目。香溪长江大桥已开工建设;至喜长江大桥已开始桥面线缆铺设;白洋长江公路大桥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宜昌轨道3号线过江隧道正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围绕密切与沿江各地的联系,积极谋划跨区域的铁路建设项目。宜昌至襄阳快速铁路项目已进入研究论证阶段;沿江快速客运铁路已纳入长江经济带规划。围绕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谋划推进三峡现代物流中心项目。规划建设十大核心物流园区,打通长江三峡坝上、坝下货物转运站场的联结通道。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建设已被纳入省级战略。

  与国家试点示范对接,在产业布局上抢占先机。近年来我市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等9块国家级试点示范“金字招牌”。今年,信息惠民试点正式转为示范建设,全国80个试点城市中仅10个转为示范;战略性新兴产业试点通过中期评估,全国11个试点城市仅9个通过评估继续享受国家支持。新申报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4个国家级试点,均被省发改委重点推荐到国家。

  和周边区域发展对接,加强区域战略合作。我市先后与荆州市合作开展沮漳河防洪治理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经共同向上争取,成功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补助;与恩施合作编制《清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复实施;与湖南省常德市合作开展了西安至长沙高铁“宜常段”项目前期工作,已由湖北、湖南两省联合上报至国家发改委;与三峡集团等签订了深化合作协议,共同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促进互惠共赢。谋划推进的“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城市群)被写入201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1月和9月,先后在宜昌举办“中国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论坛”和“三峡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社科院等有关部委和长江流域各省市的专家学者深入研讨,形成了“建设三峡城市群、共襄长江经济带”的共识。

  本报记者 章良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