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传闽自贸区最快第二批公布 审批前重头项目先行

2016年01月04日 10:12   来源:厦门网-海西晨报   叶子申 白若雪

  厦门网-海西晨报讯 昨日,有外地媒体报道称,地方自贸区最新的批复进展有望逐步发布。福建自贸区可能会在这批名单之内,“最快可能与天津和广东同期公布”。

  记者昨天分别致电厦门象屿保税区、商务局、海沧保税港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但对方均未透露具体进展。不过,记者走访发现,自贸区虽然“路漫漫”,但厦门方面涉及“自贸区”概念的,近期将有多个重大项目将发布。

  报道称,福建自贸区主要包括厦门和平潭,但具体时间节点尚未确定。在自由贸易园区功能上,福建重点面向台湾,实现海峡两岸更紧密的经济联系。此外,报道还表示,推进福建自贸区,是加快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举措。

  “今年6月,在福建省上报国家商务部的自贸区方案中,福建自贸区面积644.2平方公里,其中厦门申报面积为155.12平方公里。”厦门有关部门人士说,对此国家有关部门曾给予进展回应并提出调整意见,“其中一个意见是申报的总体范围过大,不利于申报,建议缩小”。

  曾参与厦门自贸区方案编写的民盟厦门市委经济与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龚小玮告诉记者,外地媒体的消息目前暂未明确,“可能是炒作”。“最近得到的消息是,中央肯定是要加快自贸区的推进,同时,福建自贸区的申报范围也有作相关调整。”但有关具体的调整及申报时间,龚小玮表示暂时不太清楚。

  改革进行时

  多个重要项目有望年底“落地”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自贸区虽不会那么快“落地”,但厦门一直坚持“边申报、边改革、边实施”,把当前能做的项目和事项先做起来,建设厦门自贸区。这其中,有不少项目有望于今年底“落地”。

  信诺国际、宝象两个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中心项目,预计将于年底或明年上半年投入运营。“保税展示交易平台”是指商品在展示过程中是保税的,卖出去才交进口关税,供货商不用事先垫付税款,卖不完的货还可全球调拨,由此降低的资金成本,可用来向消费者让利。

  在金融创新方面,今年年底前,在特殊监管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将尝试拓展台湾银行人民币资金运用渠道,促进两岸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两岸跨境人民币业务上有“昆山模式”和“前海模式”,不过在厦门,企业均有望与相关银行进行合作,这意味着这两种模式在厦门都能适用。

  在跨境电子商务方面,厦门计划于年底前完成跨境电商产业园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并开展跨境电商出口业务。厦门将重点推动厦门与台湾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对接,年底前建设两岸“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关港贸”一体化信息对接平台。

  厦海关将复制上海自贸区14项新制度

  日前,厦门海关表示将逐步“复制”上海自贸区14项创新制度。据厦门海关关长柏华冰介绍,首批复制推广的6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已于日前实施。

  “这些措施以前只有自贸区推行,但申请自贸区需严格要求,时间也长。为支持企业开展新型贸易业态,国家提出全国海关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14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让成熟的关区先试先行,厦门关区率先实施,对海西自贸区的申请肯定大有益处。”柏华冰说。

  据厦门海关相关人士介绍,接下来,将在适当时机实行第二批共4项制度,包括先进区、后报关,加工贸易工单式核销,仓储企业联网监管及智能化卡口验放。此外还有第三批4项制度,包括境内外维修、期货保税交割、融资租赁、内销选择性征税,将根据有关部委批准情况和企业需求,在报经总署核准后,在具备复制推广条件基础上适时推进。

  上海自贸区经验加速推广

  海西概念股“升意浓”

  上海自贸区经验加速推广

  海西概念股“升意浓”

  晨报讯 (记者 秋晓)前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明确指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尽快推广。对此,上周就重点提及“海西物流股有戏”的申银万国证券厦门营业部投资顾问陈惠明认为,这是对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以来的改革成果的集中认可,也预示着可复制可推广的步伐将会加速。从区位优势、政治经济战略特色、特有的改革试验定位等角度出发,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前海及“海西经济区”成为下一批试点区域的可能性增加。

  二级市场上,海西板块虽然继续上涨,但在大盘昨天涨幅为2.07%的背景下,海西股明显没有了前几天的惊艳,领衔的厦门空港涨幅仅为4.13%。

  不过,从技术上看,“海西自贸区”概念股目前处于明显的上升通道中,且价升量涨,因此,陈惠明建议继续关注“海西自贸区”板块,尤其是受益的建发股份、龙洲股份、福建高速、厦门空港、厦门港务等,以及前期涨幅相对较小的深圳前海板块中的盐田港、深赤湾A、深圳机场和天津板块中的海泰发展、津滨发展等。

(责任编辑:魏敏)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