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崁仔顶鱼市 (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台湾将成“无鱼之岛”?据台湾《联合报》3日报道,有岛内研究团队发现,由于过度捕捞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原本拥有丰富鱼类资源的宝岛,或将面临无野生鱼类可吃的困境。
报道称,去年12月初,国际科学期刊《科学数据》发表台湾“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执行长邵广昭团队的论文,研究发现,台湾北海岸鱼种平均每隔10年至15年就减少一半,30年来从120种锐减至30种,鱼源枯竭速度超乎预期。鱼种组成也有改变,经济价值高的乌鱼、白带鱼等,正逐渐被刺河豚和臭肚鱼取代。
“无鱼可捕”提早到来
过度捕捞难逃其咎
邵广昭说,40多年前台湾要盖第一座核电厂,他所带领的团队负责在核电厂动工前,先行搜集环境背景资料,从而比较电厂运转后的生态冲击。该团队每个月到核一、核二厂进水口收集垃圾,再从中捡拾所有鱼类标本,历经30年时间,前后累积19年采样资料。
调查发现,以当前的发展趋势,再加上海洋保育对策的空缺,“台湾可能会比联合国预估的2048年更早面临海中无野生鱼的处境”。邵广昭说,该警讯透露出多样生物正在快速消失。30年正好是人类一个世代,但对生态来说,30年很短,30年后可能就没野生鱼种可吃可看。
据邵广昭介绍,鱼源减少原因很多,过度捕捞、污染、栖地破坏或气候变迁等都有可能。因此,台湾保育团体主张“预防原则”,即以保育为先,包括减少捕捞、避免破坏海岸及海洋天然栖地、杜绝污染,防范生物入侵等。
台鱼源快速枯竭
当局却鼓励吃鱼
基隆市府海洋事务科长蔡馥咛说,不少俗称“三脚虎”的台湾扒网船在北方三岛渔区作业,它们通常三艘一组,一艘聚光,两艘用围网大面积捕捞,“扫过”的海域,鱼群数量几乎归零,“非常有效率,也非常可怕”。74岁的渔民邱清在北海岸海域捕鱼超过60年,他认为流刺网是海洋杀手,不仅大小鱼通抓,一旦流刺网卡在礁石上,鱼的家就没了,整个渔区也死了。
邱清说,近几年渔民生活不好过,渔获量少了二三成。而在近海捕鱼超过30年的高雄渔民邱先生说,台湾近海渔业在20年前已经式微,很久之前便只有远洋渔业与养殖渔业。当时两岸尚未和解,许多台湾渔民出海时,不需要携带用于捕捞的渔具,只要带上彩电等大陆渔民所需的现代化家庭用品与现金,便可从大陆渔船换得大陆鱼货。由于当时台湾近海鱼源已出现枯竭,所以台湾渔民干脆向大陆渔民购买现成鱼货。
邵广昭说,台当局一天到晚办鱼季,鼓励大家吃鱼,却不知鱼源快速枯竭的残酷事实。5年前他开始印制发送“海鲜指南”小册子,建议民众选择食用经过养殖或没有生存危机的鱼,用“吃”来抢救海洋生态。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