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子口撕快递嘴巴溃烂 医生:包装袋比垃圾桶还脏

2016年01月11日 15:18   来源:东南网   

快递包裹在运输送达过程中,外包装表面容易招灰尘和细菌

  春节临近,不少爱在网上购物的市民已提前开启了买年货的节奏,快递包裹收到手软。但就在近日,厦门一位名叫“当时我就懵x了”的网友在微博上吐槽,说自己两天前在拆开快递包裹之后,出现了明显的皮肤过敏症状,不仅发痒发红还出现了溃烂。这条微博一经发出,很多人顿时对快递的包装袋质量和安全产生了担忧。

  导报记者昨日采访厦门皮肤科医生了解到,快递的包装材料可能含有有害化学物,再加上经过长途跋涉,表面容易招灰尘和细菌,容易引发人体过敏,建议市民拆完快递后应及时洗手,易过敏人群最好避免用手接触快递。

  女网友:手口并用拆开快递包裹 嘴竟烂了

  导报记者昨日通过网络联系到了当事网友小侯,她和导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就在上周三早上,我接到个电话让我下楼到门口拿快递,说有好几个。等我下去拿上来,都‘一身风尘’了。”小侯说,不是自己的小区门口太远,而是快递的外壳特别脏,不仅有灰,还有一股异味。

  不过小侯并没有往心里去,“哪个快递不是这样啊,我一心就急着拆包裹了。”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剪刀,小侯徒手将快递抠了个洞,然后暴力撕开,遇到包装太结实,她还用上了牙齿。

  就在收到快递的当天晚上,小侯觉得自己的嘴角有点痒,定睛一看出了几颗红疙瘩。第二天一早,她发现嘴边的红疙瘩不仅溃烂,还流出了脓液,疼得差点张不开嘴,于是赶紧就医。

  医生:快递外包装脏过垃圾桶 过敏人群慎触

  “排除各种可能性之后,她当天用牙齿撕扯快递包装袋可能是导致其过敏的原因。”厦门市中医院皮肤科江医生分析,很多人拆快递后从不洗手,或是偶尔想起才洗手。但实际上,目前快递公司采用的包装袋,很多是用回收料再加工做成,可能残留大量有害物质。不仅如此,快递在运输、送达过程中,还可能沾染周围环境携带的细菌、污染物等,进一步增加其肮脏度。“按国际标准说法,一件快递包装上的细菌,可能比垃圾桶更多。”江医生表示,如果是过敏性体质人群或是有相关病史的人,可能本身会多注意一些。但其他人群拆快递,最好也要注意卫生,尽量利用刀、剪等工具,特别不能使用嘴撕咬,避免病从口入,拆完后,也应立刻洗手比较保险。

  如果不幸“中招”过敏,可到药店购买皮肤科临床常用的如皮炎平等药物。但若是皮肤出现水疱、流脓水等严重症状的话,就应及时就医。

  快递小哥:希望严格规范快递包装袋

  导报记者昨日来到阳台山附近的一家快递收发站,小山一样的快件就堆在地上,如果仔细比较各家快递的包装袋会发现,不少快递包装袋上都未标明袋子的制作材料、生产厂家等信息。

  当导报记者询问几位快递小哥,在收发快递时是否遇到过过敏的情况?他们都表示,每天经手的快递都有百来个,包装袋是不是含有害物质、导致过敏,他们并不知情,也没听说过同类情况。“不过收发得多了,我们也大概知道一些,白色的袋子一般很干净,没有异味;黄色、绿色的据说是旧材料、新材料混合制作的;灰黑色的,据说是用回收料做的,有时候味道就很呛!”一位快递小哥对导报记者说,他们比较喜欢白色的快递包装,但是那种包装比较贵,用的人比较少。

  “有的时候觉得味道太呛了我就会戴上口罩,应该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吧?”这位快递小哥有点无奈地对导报记者说,他们也希望有关部门对包装袋能有更严格的质量把控,“毕竟现在快递基本人人都可能接触到,有个规范大家才好放心啊”。

(责任编辑:王子威)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