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稳居台湾高校排行榜榜首。图为台大的象征——纪念傅斯年校长的傅钟和椰子树,有“闻声惕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陈晓星摄
“台湾适龄青年在高校的就学率达七成,全球领先。”初听这样的表述,记者也“合理”想象为这是教育的进步。且慢!再看校园发生的真实一幕:学生因成绩品行皆不合格被老师“劝退”,结果,被叫去训话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因为少一个学生就意味着少10万元(新台币,下同)的学费。老师敢“劝退”学生?太不懂事了!哄都来不及呢!
荒唐事皆有现实因。20年来台湾出生率下行,大学开办数却上扬,一上一下间大学招生难。“少子化冲击高教”喊了好多年了,但2016年真碰到“大限”:少了5.5万生源,意味着二三十所小型大学“空校”;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喊公立“并校”、私立“退场”,2016年也见了“真章”,1月4日,以医科为主的公立阳明大学大礼堂,校长亲自上阵向全校师生说明与新竹“交通大学”并校……
并校不易 关门更难
大家都爱锦上添花不喜节衣缩食,并校一定会引起风波。1月4日,阳明大学的学生手持“缓议合校备忘录”、“严正拒绝黑箱”等标语抗议“并校”。他们向记者表达的不满很具体:“一个校园在台北,一个校园在新竹,怎么上课?”“怎么并我们什么都不了解,当初我报考的是阳明,不是并校。”阳明大学校长梁赓义温和表示会以投票方式了解学生想法,并由校务会讨论并校事宜。
但是,台教育主管部门已画出红线,公立学校新生注册率不足八成即依比例缩减预算。因此,梁校长说:“大家都在努力往前走,阳明不能只是原地踏步。”校方说服学生的理由是,阳明的医科结合交大的信息、光电、电机等科系,学生可适应远程医疗、生物科技的发展,对将来就业有帮助。其后,记者从阳明大学获知,并校方案未获通过。
目前,台湾公立高校已完成并校的有:嘉义技术学院和师范学院合并为嘉义大学、东华大学和花莲教育大学合并为东华大学、台中技术学院和台中护专合并为台中科技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和体育学院合并为台北市立大学……
公校并校不易,而私校关门更难,虽然主管部门已出台私校倒闭的具体条款,但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私校都表示“招生情况良好,没有停办之虞”。真好假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文凭贬值 高教失色
对于私校来说,没有学生就没有学费收入,而且会失去主管部门的补助款,因此,学生从受教者变成了“金主”,只要注册和交学费,学校就不敢得罪。不仅招生门槛一低再低,甚至出现中、英、数三科考17分上大学的例子。老师平时授课也看学生脸色,考试给分更不敢“严格”。这样的高等教育等同于卖文凭,大学文凭也随之贬值。高雄一位私立大学的教授告诉记者:“一班40个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所学专业工作的,有六七个我就高兴了。有的学生上我的第一堂课就问好不好过,这样的学生就不去管他了。但有心向学的我还是用心教的,要对得起良心。”据台湾媒体报道,连台大这种顶尖大学的校长都曾抱怨:“不提专业,毕业生基本的文字、口语表达能力都太差!”
这样的校园环境还会引发另一个恶果——优秀教师出走。私立的往公立走,公立的往香港、澳门和新加坡走。一位接受采访的大学生家长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高等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和让不同阶层流动起来,现在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贷款念大学,学不到东西,毕业后背着几十万元的债务找不到好工作,无法改善自己及家庭的生活。真是可怜!”
不少私立高校的教师肩负“找学生”的重任,特别是到部落里找学生来注册,会拿到更多的补助款。最常见的是到技、职校拉人来“专升本”。师道至此,又何止是学生可怜?
并非记者的观察太悲观,台湾教育部门公布去年秋季新生入学情况,全台158所高校、3000个科系中,有3所学校、4个科系零入学,67个科系新生注册率低于招生名额三成。别说私校,台湾大学有4个博士班都没招到学生。而今年在出现生源大断层的情况下,招生情况只能更恶化。对此,教育主管官员吴思华一再说,到2021年前,台湾的高校一定要砍掉1/3,如果不由156所减到100所,“将会是高等教育大灾难”,因为那时生源会再少7万人。
政策失当 后人遭殃
现在,台湾还在争论是否要普遍减少招生名额“共体时艰”,是否给了公立排名靠前的大学太多预算,是否忽略了对小型学校的补助等等,但少有对源头政策的反省之声。新生儿每年都有具体到个位数的数字,就算没念过书都算得出10年20年后合适的高校规模。1997年台湾新生儿32万人,1998年就减少到27万人,2000年只有16万人,但2000年却有60所职、技学校升格为大学!这种失当的政策给当下的高校带来“灾难”,无论并校还是倒闭,都会付出新的社会成本与代价。吴思华表示,未来5年台湾的公立大学要并掉8所,并校预算每年要15亿元。
失当政策产生的背景是政策买票和好大喜功的心理。两蒋时代,台湾的高校招生非常严格,录取率只占应届毕业生的三成左右。一位大学副校长说:“这在当时是合理的。一个社会当然需要牛顿,但也需要瓦特,瓦特是多数,他们在职、技学校中学习一技之长。如果让所有学生都去大学当牛顿,结果瓦特变‘笨牛’。”但是,台湾社会长期以上大学为荣,大学扩招是家长、学生、学校皆大欢喜之事。出于讨好选民和营造政绩的算计,之后的领导人不负责任地放手高校大发展。1997年,李登辉实行“增加高中和大学扩招”政策,陈水扁时代又加码“一县一大学”,以允许技、职学校升格而换取选票,同时刺激整个社会的虚荣心和优越感,预刷“黄金时代”的红利,不管这样的高等教育是否符合台湾的长久利益。
当漏洞显现,在选票的压力下,人人还是假装皇帝穿着新衣。直到家长、学生甚至学校也成为受害者,人才、高薪、教育产业的美梦碎了一地,管理部门才“回应民意”收拾残局。只是,多少社会资源付之流水?又误了多少人家的子弟?
教育是百年大计,也会是百年伤害,教育政策至为关键。眼前的台湾高校“大限”,值得深思。(本报台北1月10日电)
(责任编辑:杨淼)